顯示具有 創新思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創新思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創新趨勢打造未來 - 如何實際運用大數據?

企業不用大數據,五年就死

企業不用大數據,五年就死,會不會太誇張,雖然字眼很聳動,但是不難看出大數據的重要性與影響性。

大數據是什麼?

有些事物體量大到足以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我們需要或者不需要。大數據(Big Data)就是其中之一, 它完全改變了我們的商業模式以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大數據背後的基本概念為我們做每一件事都會留下痕跡(或資訊),這些都是我們(或他人)能夠使用與分析的材料。


因此,日益龐大的數據反應了我們利用數據的能力。

把大數據轉變得有價值


我們的世界數據化使得在數量、速度、種類和準確性等方面得到空前大量的數據。最新的技術,例如雲端計算和有最新軟體的分佈式系統和分析方法使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所有類型的數據來獲得洞察力和增值服務




如何實際運用大數據?

例1: 更好地了解和目標客戶

為了更好地理解目標客戶,企業拓展其傳統的數據透過社交媒體數據、瀏覽器、文本分析或感應器數據來獲得對客戶更完整的了解。在許多情況下,更大的目標是創建預測模型。利用大數據,電信公司現在可以更好地預測客戶流失。零售商可以預測什麼產品大賣,以及汽車保險公司了解他們的客戶實際上如何開車。



例2: 了解並優化業務流程

大數據也被越來越多地用於優化業務流程。零售商可以根據社交媒體數據、網絡搜索趨勢和天氣預報產生預測模型。另一例子是供應鏈或遞送路線最佳化運用地理定位和無線電頻率識別傳感器數據。

例3: 改善健康

大數據分析的計算能力使我們能夠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更好地預測疾病模式。我們可以使用從智慧手錶和穿戴裝置得到的所有數據,更好地了解生活方式與疾病之間的聯繫。大數據分析還使我們能夠監測和預測疫情和疾病的爆發。

例4: 改進安全和執法

安全服務使用大數據分析來阻止恐怖主義陰謀和發現網絡攻擊。警察部隊使用大數據工具來抓住罪犯,甚至預知犯罪活動和信用卡公司利用大數據分析它來檢測欺詐性交易。

例5: 提高運動表現
現在大多數精英體育已經接受了大數據分析。許多使用影像分析來跟踪在足球或棒球比賽每個球員的表現,運動器材內建置感應器,如籃球或高爾夫球桿,此外許多優秀運動隊在體育環境之外追蹤田徑運動員 - 使用智能技術來追蹤營養和睡眠,以及透過社交媒體對話來監控情緒健康。



例6 : 改善和優化城市和國家

大數據在許多方面用來改善我們城市和國家。例如,它允許城市透過實際交通資訊、社交媒體、天氣數據來最佳化交通流量。目前許多城市正在使用大數據分析與把自己變成智能城市,把交通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過程聯合起來。巴士將等待列車延誤並在交通信號預測交通量和操作,以減少擁堵。

大數據的應用是無止境的,目前我們只看到了轉型的開端,一個大數據的經濟,任何企業不認真考慮大數據的影響,就會冒著被拋在後面的危險。


延伸閱讀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創新趨勢.打造未來 - 辨識創新機會

身為一位職業顧問與講師,
每年我都會開發1~2門新課程,
就相似大聯盟的投手一樣,多學會投幾種球路,
才能持續站穩大聯盟的舞台。



去年年底,答應客戶的邀請,將於今年9/22, 9/23 
進行二場中高階主管的創新演講,
主題是:創新趨勢,打造未來。
雖然每一場演講,都只有3個小時,
但是我還是規劃幾個重要趨勢,
有些創新趨勢雖然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講,
但是針對金融壽險產業,
可說是第一次。

從創意到創新:創新三階段

我把創新分成三大階段,分別為想得到、做得到
以及賣得好。只要想得到,就一定做得到,
就怕你想都想不到,
那就永遠也做不到。

至於要如何想得到呢? 創新都不是從無到有,
學習站在巨人肩膀上創新是最快的方法
因此一般可從創新趨勢、物聯網、工業4.0、
大數據或一些創新方法協助我們想得到。

兩種創新機會方向

所謂機會是指,一個有利於創造新產品、
新服務或新事業的時空環境條件。

多數的機會,都是來自下列兩種方式
   1. 由內而外:內部激勵而起的
   2. 由外而內:外部刺激而起的

而今天我們所要分享的是由外而內的創新機會。

影響未來商機二十個大趨勢

大趨勢是一種影響深遠並伴隨著戲劇性衝擊的
長期轉變過程,它被認為是形成未來市場的一
個強有力的主要因素。




大趨勢的三個主要特徵:

   1. 時間的長度:大趨勢的觀察範圍通常橫跨數
       十個年代,最少也必須觀察到未來的
        5年~10年
   2. 影響的範圍:大趨勢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包
       括了所有的人、事、物-政府,個人與他們
       的消費型態,以及企業與它們的經營策略。 
    3.衝擊的強度:大趨勢會導致社會所有子系統
       基本與多層面的轉變,他影響著政治,社會
       與經濟的所有層面

在此分享影響未來商機的20個大趨勢:



企業如何善用大趨勢

今天,大趨勢在許多大公司已成為攸關的策略議題,例如,德國的西門子公司就花了許多努力在人口結構變化與城市化的議題上其他的大趨勢,如健康事業的蓬勃發展,或氣候變遷也受到許多大企業的關切,但經驗也顯示,企業對大趨勢的關切會因為其本身的市場,產品與顧客而所不同,例如,Nike對個人主義趨勢的發展就格外的關切與注意。

企業如何從大趨勢的發展得到有價值的啟發,端視企業如何將大趨勢中所蘊含的訊息轉換到她在未來的產品與市場的創新作為上。


延伸閱讀: 

聽了一場非常精采的「創新趨勢─打造未來」~ 侯安璐老師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創新演講) 產品創新設計方法

這幾年我都在企業內輔導與授課,很少在外有
公開的講座或課程,但是我仍然希望,
一年貢獻一場的公益講座,
今年這一場我就貢獻給中國生產力中心,
謝謝中國生產力中心過去對我的照顧。




中小企業難以推創新?! 推創新是大企業的權利? 
NO! 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優勢與資源,
靈活彈性無包袱是中小企業獨有的優勢!

9/9和40幾位的中小企業人員
分享「產品創新設計方法」
一起來看看
在現有限制下
如何提升公司的創新專案成功率?

首先我要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公司推動創新,請問有哪些指標可以衡量創新是成功的?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值得大家好好深思一下。




接著我就分享我自己體會的從創意到創新的3階段,想得到、做得到與賣得好,每個階段有自己的創新思維、技巧工具


至於如何提升公司的創新專案成功率?
它是有方法的!
是很多成功創造出價值的公司,
多年都在持續採用的方法與方式。



講座最後學員還問了許多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
我印象很深刻,因為這是公司一般推動創新,
一定會遭遇的問題,
簡單說明當天我回覆學員的答案,
希望大大家有所幫助。

Q:如何洗腦老闆,或讓單位主管認同買單?
A:可以從幾個方法試試

1.演講安排:想辦法把他們塞進去,請別人說服
   老闆或單位主管

2. 從自己做起,成功了,再影響別人:
    自己先學起來,試著用在工作上,然後做出一
    些成果,要成功,然後再去影響他人, 一些
    創新的方法論要落地才容易說服人

3. 三不五時丟書或是每週分享一篇文章 
    (啊,不小心看到 彭建文老師的創新文章)

4. 運用Design Thinking: 把老闆和單位主管當做重
    要客戶,第一步同理(Empathy),以使用者
    為中心,透過多元的方式了解使用者,看看自
    己是否有找尋到老闆單位主管們真正的問題? 
    並用簡短的一句話定義他們的需求,依此類推
   ,讓提案切合到他們。

總之,不管是什麼方式,不要不要硬碰硬,
總是多方嘗試看看。



最後附上我的金句:

「創新的品質,決定企業的價值」
「你們公司有掌握創新原點嗎?」
「沒有指標,就無法Driving你的成功」
「創新沒有標準答案」
「創新三階段─想得到/做得到/賣得好」
「創新只有想不得,沒有做不到」


延伸閱讀: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2016年創新學習之旅- 創新小學堂

1/13新小學堂開學典禮,在Adam校長 (周碩倫老師)帶領下展開小小幼苗茁壯旅程,亦如憲哥(謝文憲 老師)所說,有40%把握,就拼了,相信一天比一天更好更棒!! 
雖然我自己平常也在企業上"創新相關的課程",所以持續學習創新的新知,還是非常必要。1/13來上Adam老師的「創新小學堂」!上課不只是學新知,也是讓自己學習傾聽、激盪思考、認識不同人、跳脫思考,當學生真的是幸福的!^_^

創意與創新的觀念釐清

一開始Adam老師,就創意與創新,先做一些定義,讓大家釐清一些觀念

1. 點子是一個想法,創意是與眾不同的想法,創新是與眾不同,有价值,而且有實現出來
2. 創新=創意x可行性x價值
3. 創意要敢於不同,可行性是勇於實踐,價值是善於創造价值
4. 發散就發散,收斂再一起收斂,記得要分開,發散至少20分鐘,而且至少100個想法
5. 創意快篩,需要新奇+有效,創意收斂的標準要取得共識




創意生成的五大步驟

一杯咖啡的時間,擁有獲益終生的創意來源。

接下來Adam老師介紹一本經典創意小書-創意的生成:廣告大師私家傳授的創意啟蒙書。是廣告大師楊傑美(James Webb Young)於1939年首度發表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研究生的廣告學課堂上,之後於1965年出版,迄今已幫助過無數廣告文案工作者及亟思改變的大眾,釋放出豐沛的創意能量。因為,它回答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創意是怎麼來的?」

作者以其獨到的見解,詳述創意生成的五大步驟,從如何收集資訊、激發想像,以及如何將舊有的元素重新包裝、納入戲劇性的新思路,而成嶄新且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創意!
創意生成的5個步驟:
1. 資料蒐集 :蒐集原始素材,包括與你的工作主題直接相關的素材,以及你平時累積的一般性素材。
2. 消化吸收:在腦海裡將這些咀嚼、消化、吸收
3. 讓潛意識為你工作 :這是孵蛋階段,你可以散散步、泡個澡、或是坐在蘋果樹下
4. 創意的誕生: 啊哈!我找到了!
5.將創意作最後修正:大多數的創意要符合真實狀況和實務需求,都需要不斷不斷的再加工,但很多創意都在這個階段胎死腹中。

創新案例分享

憲哥和Bryan & Joe都是創新者的模範,Bryan & Joe的「大人學」就是敢於不同的創意;憲哥有40%把握就拼了,一年至少嘗試了十種不一樣的新做法,都是創新的典範。

創新小學堂第一堂課來的學生,都是臥虎藏龍,有SMARTM創辦人: Jerry,以及功夫老師,大家真的非常好學,當然我也是喔。

期待未來每月的體驗旅程,大家一同來交流互動。

最後也應Adam老師之邀,未來有機會在創新小學堂分享一些創新實務的作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創新思維突破

一、創新的定義
創新是跳出框框的思考,但光有一個新的點子不叫創新,真正的創新是指能將新點子具體實現的能力。它的規模可大可小,大至原子能的發明,小至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都可以是一種創新。更重要的是,創新不限於產品、技術的突破,它可以是策略、商務流程的改革,也可以是思考及做事方法上的不同。換言之,每一個領域都有創新的可能,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

二、創新關鍵:態度
1.如果你以為,那些成功創新的人,一定都是絕頂聰明的人,那就錯了。事實上,大部分的事業突破,都是一般人在現有心智模式下產生的。關鍵不在你夠不夠聰明,而在於你的態度:你是否願意抓住機會,善加利用?
2.突破可能來自常識(common sense)。一些看起來很普通的東西,只要敞開心胸去看,找尋更簡單、更容易、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就可以創造突破。
3.創新的範圍不一定要很大,只要找到做事情的新方法,就是一種創新。例如,只要在產業裡找出新的營運方式、或增加以前沒有的服務,就是一種創新;用新方法做舊的事情、將舊方式應用到新市場,都可能是一種創新

三、鼓勵創新的條件
1.重賞:有句成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而我的口號則是:「重賞之下必有創新者」。
2.不在乎創新的失敗: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美國為什麼能不斷創新﹖就是因為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失敗已經有懲罰了,它的懲罰就是沒有成功,因為我們重賞成功,失敗的人得不到重賞

四、創意點子
1.生活上不經意的發現,也是重要的創新泉源。重點是,你必須知道怎麼去「收割」這個意外。例如微波爐的誕生,是因為偶然在測試收音機的實驗中,一名工程師將午餐放得太靠近能源,所產生的想法。現在大家不可或缺的便利貼,則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由3M的員工所發明,3M公司並大力開發了這個商機。又例如發明快速冷凍系統的人,當初就是在零下四十度的環境下釣魚,當他把魚從冰上拉出時,發現魚迅速結冰。一般人可能就此結束,高興地拎著魚回家。但是伯塞(Clarence Birdseye)就聯想到,如果新鮮的魚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結冰的話,那其他東西,例如包心菜或肉類,應該也可以用這個方式保存。這個觀察,轉變了他的一生。他所發明的快速結冰流程,成了冷凍食品保存美味的祕訣,受到許多消費者的喜愛。
2.很多創意固然來自於這些不經意的現象,但是隨時注意新知,養成持續吸收外界資訊的習慣,也對創新有很大的幫助。亞伯拉罕指出,不管你平常看什麼財經雜誌,或喜歡到書店吸收新知,都應該多注意哪些人做了成功的事,他們是怎麼成功的,是否使用了什麼新觀念或新科技。這些功課非常重要,透過這些觀察,往往可以幫助自己達到突破性的發展。

五、先有想像力(夢想的能力) ,再講求創造力(實踐夢想的能力)

六、創新行為
1.Sternberg與Lubart(1995)指出創造力具有六項本質:智慧、知識、思考風格、人格特質、動機和環境,其中思考風格是創新行為的主要關鍵。
2.Bommer與Jalajas(1999)則將研究發展與創新分為四個層級,包括國家層級、公司層級、專案層級、和個人層級。在定義個人層級方面,若由個人層級來看創新,可以分為行為變數和激勵變數。
3.Bommer與Jalajas(1999)提出了四個指標來衡量個人的創新程度,分別是:(1)個人承擔風險的意願、(2)個人提出意見的意願、(3)個人將工作做好的激勵、(4)個人因恐懼而來的影響。
4.三項因素會影響組織創新氣候,分別是(1)激勵創新的方法:鼓勵建言、酬賞與肯定。(2)工作領域中的資源:自由度、管理者楷模、充裕的資源、冒險取向。(3)創新管理的技巧:組織特性、挑戰性、壓力。
5.創新氣氛與組織氣氛有何差異?Payne 及 Pugh(1976)認為創新氣氛是成員對於組織創新的感覺,包括工作者的感情、態度與行為,Sharman 及Johnson(1997)認為創新氣氛應能明顯被察覺,且與行為、態度和感覺一起運作,其內涵包括挑戰、自由、構想的支持、信任、動態活動、玩笑、辯論、風險的承擔、構想的時間。另根據Ekvall(1996)研究創新氣氛發現其中挑戰性、自由氣氛、支持創意新點子、信任開放、動態活動、輕鬆幽默等面向與組織創新氣氛有最高的關連性,其次是強調冒險。因此,組織氣氛的研究取向與創新氣氛都強調成員對於組織的感覺,但後者更強調冒險、挑戰、自由開放、玩笑輕鬆氣氛、資源、負擔風險,以及容許失敗。

七、創新的黃金公式
創新的黃金公式是:
『創意(Creativity) x顧客價值(Customer Value) x執行(Implementation) = 創新』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真正的創新不在科技發明,而在能夠用心感受顧客及消費者的需求,創造出新穎有用的商品,帶給顧客新的價值』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心態-創新的隱藏問題

去年(2013年)有機會協助廣東省的一家上市公司執行”創新專案”輔導,在輔導的過程中,漸漸地發現同仁心態上的問題,例如: 同仁的積極度弱,有說才會動;同仁只會丟問題,並期待別人直接給答案,自己不去思考或尋找答案;常常顧問提出一些建議或方向,同仁還沒有試,就直接說不行;沒有追根究柢的精神,常常遇到問題就退縮了,就說這沒辦法,就是這樣子..等等,這時也讓我們發現”心態(Mindset)”是阻礙公司創新中最大的殺手。

其實我第一次對Mindset有很強的體悟是過去在台積電工作時,那一年筆者所屬的品質單位大力在推行Mindset Change,而甚麼是”心態”呢? 簡單的說就是指對事物發展的反應和理解表現出不同的思想狀態與觀點,它是「一組心裡的想法」(A set of mind) ,因而簡稱為 Mindset 這個詞彙,有人會將心態稱之為「態度」、「思維」或者「價值觀」,其實都是彼此相關而且可以互補的用詞。

記得幾年前大塊文化初版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心態致勝”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本書作者 Dweck 教授,目前任職於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在書籍的內容中,作者認為心態,就像是一組解釋世界萬物的框架,幫助我們認知周遭所發生的各種事物,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夠被改變,也不是所有可以被改變的事物都應該改變,但是我們應該在充分瞭解之後,再自行判斷是否要做出改變。

你對自己採取什麼樣看法,會深深影響你的人生目標與生活或工作形式
作者Dweck 教授發現「能力」的意義並非只有一種,而是有兩種:其一是定型的能力,需要時時向人證明;另一種是成長的能力,是可以改變的能力,可以透過學習來開發與改變,因此「你對自己採取什麼樣看法,會深深影響你的人生目標與生活或工作形式」。在定型心態者的世界裡,失敗是指你表現得不好、成績不理想、遭到他人拒絕、丟掉你的工作等等負面的挫折。而在成長心態者的世界中,失敗則是指你沒有成長,不極力爭取自己重視的事物,也就是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

成長心態是以改變的信念為基礎
「改變的信念」說來簡單,但是要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掙扎、挑戰、批評與挫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舒適圈」,在這個圈圈裡我們每天習慣著與同樣的朋友聊天、吃著差異不多的食物,做著那些我們最熟悉的事情。現在,為了改變自己,我們反而要去做那些從前不習慣或者我們覺得困難的事情,但是唯有勇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放棄定型已久的固有心態,才能夠改變與成長,最重要的讓自己讓有自信更有目標。

當然對於想改變的你,需要的是一份真正明確的計畫,想清楚它的內容,然後擬出一份具體的計畫,包含何時開始行動?在哪裡?怎麼做?在腦海裡清楚地勾勒出每個細節。這些具體的計畫必須列出你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去完成某件事,便於你照表操課,當然也就提高了成功的機率。

改變心態,就能改變你的世界
成功,固然是自於你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你的心態,因此改變心態,就能改變你的世界。對公司而言,如果每家公司的同仁,都能時時刻刻了解企業的處境,在推動創新的過程中,都能適度的調整心態,哪麼公司的創新成功機率一定是非常高的。對個人而言,無論你現在的年紀多大,想像看看,如果在往後的日子裡,都必須與一成不變的自己一直生活下去,是件多麼無趣又令人害怕的事情,哪麼就適時地改變心態吧!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創新三要素價值、創意和落實

原文引用自:自由時報/財經新聞/2012.03.09

〔中央社〕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創新應具備價值、創意和落實三要素;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認為,創新要掌握技術、使用者習慣和商業模式這三大要素的變化。

2012「第七屆龍騰微笑競賽」啟動暨創業創新論壇下午在台大霖澤館舉辦,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應邀出席暢談創業與創新,分別簡單扼要地點出上述看法。

施振榮表示,創新不是要全新的,創新不是只指新的東西,創新有三個要素:要能創造價值、要有創意、同時要能落實執行。

他說,創新應該要用價值引導,價值引導創意的方向,創意要考慮可行性,還要能夠執行落實;無法落實,價值無法體現。

施振榮指出,創新也是要保持新的價值,是一個永續不斷經營的過程。

林百里鼓勵學子多跨學院和跨領域學習,不是光靠技術或商業模式就可以創業,需要結合各種複雜的因素,要從多領域去觀察東西。

他指出,技術(technology)、使用者習慣(user behavior)和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這三大TBB要素,對於掌握創新變化很重要,有志於創新的學子,可以開始分別從這三要素中掌握創意導向和變化趨勢。

林百里認為,價值是由使用者決定,有了價值(value),使用者會支付價格(price),有了價格,就有機會產生利潤(profit);有志創業的學子,先從TBB掌握創新變化,進而掌握VPP。

他認為,企業要有核心文化和自信,微軟不是從IBM產生出來,Google不是從Microsoft出來,Facebook也不是從Google出來的,都是從校園開始產生茁壯,學生不要怕失敗,才有成功機會。

施振榮進一步回應林百里的TBB概念,他指出技術可帶出價值,但常面臨供過於求的挑戰,使用者習慣也需要思考供需之間的關係,能夠掌握使用者跨領域的習慣,就能建立較高門檻的創新價值。

從商業模式角度來看,施振榮指出創新就牽涉到更為複雜的生態體系,也會更具有競爭力,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他認為台積電改變了原有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如高通(Qualcomm)和聯發科等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的產業價值。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張忠謀:智財地雷 阻台灣創新

張忠謀:智財地雷 阻台灣創新
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右)12/25 出席全國科技會議時指出,台灣每年有五十億美元智財逆差,是國內產業毛利低相當重要的原因。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天說,台灣海內外智財逆差高達五十億美元,且逆差有逐年惡化趨勢;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五十億美元智財逆差,是國內產業毛利低相當重要的原因,國外公司布下的「智財地雷」已足夠阻礙台灣的創業及創新,建議國內產業應加強智財教育。

朱敬一在全國科技會議中,針對智財布局提出幾大措施,包括「防守性地雷布陣」,以智財專利建立「智財防火牆」,讓國外非得踏進來、付我們權利金,並由智財公司協助台灣廠商對侵權者提告、訓練專利工程師。

另一大措施是產業面策略布局「機關槍」,推動技術研發智財、策略性集資購買智財;還有高風險早期投資、偶發性創意投資、全民智財環境等策略。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會中指出,智財權是很嚴重的問題,固然可以談布地雷、用機關槍什麼的,但「我們當務之急是避免別人老早布好的地雷陣,也不要中人家的機關槍子彈。」他認為五十億美金的逆差還會繼續擴大,因為已經有許多國外公司布好地雷及機關槍,而國內並看不到什麼措施。

張忠謀說,外國公司的地雷陣已經足夠來阻礙我們的創業、創新,台積電做LED已經一年多了,還在想辦法熟悉外國公司布的地雷,「現在還沒看出地雷布在什麼地方。」

朱敬一提到要全民智財環境、加強智財教育,張忠謀認為,最重要的是產業的智財教育,因為「五十億美金都是他們付出的,」產業應創造自己的模式去對抗別人的模式。

清大材料工程系教授彭宗平說,真正有用的專利恐怕不到百分之一,但國內卻沒有看到「盤點」這個關鍵字。他建議由管理顧問公司幫忙,整理各單位的專利。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吳豐祥表示,台灣很早就想推動智財服務業,但碰到各部會本位主義,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部技術處、教育部甚至國科會權責不清,可能須更高層級的行政院來整合各部會。

台積電前技術長、中研院院士胡正明則說,在智財布局上台灣的資源分配過分強調新興產業,卻忽略支持我們經濟的資通訊、機械、化工材料等產業,等於是「為了抓天上的新興產業,把手上的大鳥放掉」,呼籲重新思考資源分配。

台灣科技業早年以代工為主,在外銷市場闖出一片天,寫下台灣經濟奇蹟,但過去依賴客戶市場、訂單的結果,所謂的「研發」多數只是製造技術的改善,對於原創性、創新式的專利明顯不足,導致智財逆差越擴越大,樣樣得付專利使用費的結果,形成國內高科技產業毛利低的重要原因。

面對焦急的廠商,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長王美花昨天表示,未來將推動培育產業專利技術人才,因為光有產業知識還不夠,還必須整合專利概念、專利檢索或外語能力,「如何把創新技術化為文字,寫成專利權,也是一門大學問」。

但現實是,智慧財產局兩年前才開始著手進行「專利訴訟趨勢分析」,每年針對一項國內關鍵產業或技術,挑出個案分析、技術產生爭議原因、海外訴訟制度介紹,提供業界實務參考價值。

產業界長年面對競爭對手不時祭出專利糾紛,傳統的代工模式已經步入困境,除了要支付大筆的授權金,面對國際大廠長年累月布下的「專利地雷」,一方面要給過路費,又怕遇到攔路虎,國內廠商想要走出去,已經舉步維艱。政府此時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台灣想要急起直追,希望為時未晚。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流程創新> 你的工作流程創新了嗎?

非常謝謝震旦月刊的邀約,在百忙之中終於完成了,此篇被刊登在"震旦月刊"的9月號,全文如下。

<流程創新> 你的工作流程創新了嗎?
顧客下訂單購買產品後,需要超過一個月才能收到產品,而實際生產作業時間僅需7天,為什麼需要這麼久的時間才能交貨?關鍵就在流程。在企業創新需求的12種類型(產品/ 服務創新、平台創新、解決方案創新、行銷創新、客戶體驗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流程創新、價值鏈創新、供應鏈創新、通路創新、網絡創新、研究與開發創新)中,流程創新也是其中一種創新類型,由此可見流程創新的重要性。而所謂流程,就是為完成一特定之工作或目的,須執行一序列之活動, 此序列活動之組合,即為流程,一個流程必須符合顧客需求,也必須花最少的成本與時間以及穩健與彈性。
有時工作上你可以不需要這麼累、生活上也不用如此緊繃,只要你願意,利用減法拋開不必要的負擔,放下一些、改變一些,簡單的人生才是幸福。但是在生活上我們常常遇到一些作業流程不好的例子,不僅造成我們生活的困擾,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繁忙,以下筆者就舉三個生活的例子,例子一,早上才接到某家銀行打電話來推銷低利貸款,當場予以婉拒,並告訴服務人員沒有需求,結果到了下午,同一家公司又有人打電話來進行推銷,真的是氣死人。例子二,某學校有幼稚園以及小學部,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從幼稚園直升小學部,結果小朋友的入學基本資料需要從新寫,學校的流程有那麼僵化嗎? 例子三,於世界盃足球賽的時候,將錄放影機送修,過了將近一個星期,維修服務中心一直沒有告知完修時間,等的有點不耐煩,打電話去問,服務人員說已經打電話通知過,可是我真的毫無所知,真的是活見鬼了。因此為了簡化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筆者建議可以使用以下六點來思考您的工作流程:
(1) 顧客是誰? (直接,間接,潛在,受影響到)
(2) 顧客的需求是什麼?(明確的要求,潛在的要求)
(3) 流程的輸出結果是什麼?(有形的,無形的)
(4) 顧客需求與流程結果的符合or超越
(5) 哪些是衡量的指標?
(6) 現有流程之優缺點分析
筆者因為工作的關係,這幾年常常搭高鐵,當然也見證到台灣高鐵的成長,台灣高鐵在民國96年03月全線正式通車營運,當時高鐵存在一些流程的問題,例如買票時間長、標示不清、各站的接駁交通不清楚、座位號碼重複、退票作業複雜等等,但是後來幾年在流程上就改善非常多,例如:買票非常方便與快速、退票作業也變得非常便利以及多元與彈性的定價策略等等,這都是流程改善與創新最佳的例子。
由於筆者過去在台積電曾經服務超過10年,也曾經參與過大大小小流程創新的專案,在此我就舉一個實際的改善案例與讀者分享。此案例是關於半導體光罩財務預測作業流程問題,由於此項作業常常要做5年甚至10年的財務預測,但是現行光罩財務預測作業時間過長以及部門權責不清,改善前是使用excel簡易版的光罩財務預測,因此每次作業平均都需要約5天時間,而且也常發生錯誤的資訊,造成主管錯誤的判斷,因此筆者使用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系統中的價值溪流分析法(Value Stream Mapping,  VSM)來描述現況,其中無附加作業時間就佔了4.4天,所以如果能把所有資料整合在同一個平台上,透過順暢、即時的資訊流動,以及鏈上所有成員之間密切的協調配合,將可大大提高效率與效能。因此在專案進行前,需充分了解各單位的需求,讓專案目標可以更清楚,努力找出對所有參與者皆有幫助的方案,建立良性循環的互動模式,藉由共同腦力激盪與方案分析合作,參與專案的不同部門成員建立革命情感,透過分析工具的應用,將不同部門的語言對齊,避開個別利益的衝突爭議。改善後財務預測作業時間也由5天變成0.5天,最後不僅達成專案目標,工作也變成非常愉快,不會每次要做中長期財務預測時,就會變成非常緊張,生活也會變得沒有品質,此流程創新案例也獲得公司內持續改善競賽的第一名喔,真是一舉兩得。

此流程創新案例或許不見得適用各行各業,但是由於這幾年從事企業講師與顧問的關係,流程改善與創新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因此各位讀者只要依循以下的步驟,你也可以讓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不需要這麼累,生活上也不用如此緊繃。流程改善與創新的步驟如下:

步驟1.確認改善主題
步驟2.請劃出流程步驟
步驟3.進行流程步驟價值分析(有價值的步驟或無價值的步驟)
步驟4.從無價值中區分浪費的種類
步驟5.改善的機會分析
步驟6.列出您的行動計劃

現在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更是一個追求更開放自由的企業文化時代,開放性代表了廣泛激勵創新、鼓勵多元思考,賦予員工更多權責,讓員工依據自己的專業判斷來採取行動。「過去創意點子來自研發部門,難以跳脫既有框框」,現在則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第一線接觸市場的每一位員工,在雙向分享的平台上盡情分享創意,並透過激勵措施來激盪更多火花,在此建議企業可以善用社交與開放性創新來建構互動平台,制定促進創新的獎勵辦法,引進創新的方法與管理機制、適當的創新能力訓練,最後透過開放對話來激勵員工釋放創意潛力,或許下一個流程創新的案例就此誕生!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