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創意管理的三要三不要


1.該做的事
(1)創意應該以客戶為導向,以生產人們現在或未來需要的產品或服務。
(2)鼓勵測試與實驗,以失敗作為前進而非後退的基礎與力量。
(3)在招募新人時,提高創意評量的重要性。
2.不該做的事
(1)不要認為只有少數人能提出好構想。
(2)不要認為所有衝突都是負面的。
(3)不要認為創意的重要性次於秩序與常規。

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企業家“只需要”做創新

麥肯錫的調研表明,2007年,約70%的企業高管稱,創新是他們促進發展的三大要素之一。2010年,84%的高管認為創新對於增長來說極其(或者非常)重要。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曾提到,“管理不是企業家的工作,而是職業經理人的工作。企業家一是管創新,二是建制度,三是選人。如今選人有專業服務,制度可以由諮詢公司來建,剩下唯一重要的工作就是思考創新,思考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如何通過創新來強化核心競爭力。” 創新既要有抽象的想像力,又要有現實場景的想像力。前者用邏輯、推理支撐,後者能擬畫出不同于現有事實的生動場景。抽象的邏輯思維似乎和想像力是相互矛盾的,其實不然。因為只有搭建起邏輯的框架,才可能推演從而超越經驗和現狀。企業家在想像的時候,既要是理性的,又要是非理性的。非理性在什麼地方?他的想像必須容忍很多非理性甚至狂想的內容,否則沒有創新。其次,企業家要有承受失敗的能力,不恥於言敗。創新的成功率非常低,失敗了沒有關係,下次再來。只有這般心態,才能夠不斷地投入到一個生死未卜的創新中去。第三,賺錢是公眾用貨幣投票形式對創新的肯定,但在做的過程中並不要在意錢,而是在意創造的過程。
又如“創新”概念的提出者熊彼特(J A Schumpter)說: “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到生產體系中去。而“經濟發展”就是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 ,以最大限度地獲取超額利潤
 比如:證券市場的誕生。1760年,倫敦的150名股票中間商在咖啡館自發組成了一個俱樂部買賣股票,1773年該俱樂部更名為股票交易所,這是倫敦證券交易所的開端;1792年,24名經紀人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聚會,約定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從事證券交易,並訂出了交易傭金的最低標準及其他交易條款。這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開端。又比如,大規模生產流水線在汽車行業的應用。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瀕臨倒閉時,出現了傳奇的艾柯卡,挽救了克萊斯勒;賓士與克萊斯勒合併、分拆;菲亞特與克萊斯勒重組。再比如,馬雲和阿裡巴巴沒有重大的科學發現, 卻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奇跡。比爾•蓋茨多次被人譏諷為沒有自己的原創產品:靠之起家的BASIC語言並非他自己發明,為他帶來滾滾財源的當家產品DOS是從其他公司所購,Windows借用了施樂公司和蘋果公司的技術, IE流覽器源于網景公司的創意,Office辦公系統的多數軟體則均出自微軟收購的公司。微軟公司雖然沒有自己的創造,但他們善於“再次發現”別人的創造,更重要的是將它們“重新組合”為新的產品,終於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典範。
企業家的核心職能不是從事繁雜的經營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發現和實現 “組合創新Portfolio Innovation”。企業家只有當實現了某種“組合創新Portfolio Innovation”,或者說實現了某種“創新”時,才能稱為名副其實的企業家。
隨著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更加重視對創新的研究,從而使創新理論研究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有關“國家創新”的系統理論研究已經不可回避。任何國家,如果不鼓勵企業創新,如果不支持企業家創新,這個國家是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的。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允許企業盡最大可能地展開各種創新設計,實現有效的“新組合”,是推動與發展各項高新技術革命,改變中國企業當前面臨的各種迷局,解決人口增長、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所帶來的所有難題唯一有效的方法。(資料來源:整理網路資料)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