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新的一年,你要如何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

當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習慣性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當然效果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維,是從結果來思考最佳方法的思考模式。


習慣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

分享一個自己輔導企業的小故事。

有一家公司的人資部門最近幾年都有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提高新人面試人數與報到率』。

分析後發現
『新人面試人數』始終不足,僅需求數的1.3倍。
『新人報到率』也偏低,只有45%。

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人資部門的信心,也造成面試成本浪費,錄取後未報到須反覆面試,人力調度吃緊,加班時數攀高、生產產能受限,進而影響公司的業績。

這個問題,過去公司的人資部門,都是習慣性的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他們認為是外部就業市場結構變化,影響求職者任職意願,而他們最常實施的對策都是,花錢尋找好的招募管道與持續強化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他們還是習慣於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當然效果始終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得出來人資部門的無奈,即使你真心想解決問題,卻依然受到習慣做法的影響而無法順利解決,而且有些問題可能無法用常用的習慣方法來解決。





反向的思考方式:從結果到方法
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
先針對問題做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原因分析,最後根據原因來選擇最有效的達成方法。

因此我建議企業設立一個專案,採用方式一來解決如何『提高新人面試人數與報到率』。

深入問題分析發現,每一招募管道履歷數均未達需求數。報到率以『建教合作、離職回任』最高,其次為「親友介紹」。錄取後未報到原因,經過分析,發現未報到的新人都未接電話,因此無法知道原因,還有就是對方已經找到其他工作以及公司距離家裡比較遠。

問題分析後接著原因分析,而這個步驟的
原因發散是打破思維框架的重要關鍵。

經過原因分析後,我們有重大發現,
原來造成面試數偏低的真正原因是,
"工作與福利不具吸引力與不知道公司有缺人"。

造成報到率偏低的真正原因是,
"薪資不如預期、面試過程感受不佳與報到準備資料繁雜"。

這些的原因分析,讓大家真正了解到不要只靠直覺或經驗來分析,只有佐證資料才能說服別人。


接下來我們需要針對每一個真因來思考對策,
過去大家習慣,針對一個真因思考1~2對策,
而想出來的這些對策也都是過去所知道的對策,
沒有任何創新的作法,
但其實他們都很用力去想,就是想不出來。

我常說如果過去這些對策有效果,問題還會不能解決嗎?
就是因為過去這些做法有限,所以問題才會都沒有解決。

因此我要大家打破思維框架,針對每一個真因,思考5個對策以上,而且要運用創意的工具或技巧來協助你想出有創意的方案。


其中有一個對策的思考,就是運用標竿學習方法,
然後改良一下,這形成你的創意。
簡單的說,借用+改良=你的點子。

對策就是"強化招募廣告之工作說明",
我要大家去參考其他產業的招募廣告之工作說明,是否有些我們可以參考的,過程中我們重新盤點並分類列出各項福利,然後增加各組工作內容具體介紹。另外我們也針對"面談流程"與
"面試直接通知錄取與否的流程"等進行優化調整。。

對策實施後,
『新人面試人數』從需求數的1.3倍,大幅成長到5倍。『新人報到率』從只有45%,提高至80%。

而且這個創意根本都沒有花費任何成本。事後同仁都說,這麼簡單的創意,為什麼過去我們都沒有想到!!!

其實理由很簡單,就是大家都習慣過去的做法,不習慣反向的思考方法,因此只要跳出框架,其實要想出好的創意解決問題,真的不難。

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方式二:
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我常常在講授"創意思考"相關的企業內訓課程,
我都會丟一個問題問學員,

就是如果一個問題,要在1小時想出200個點子,
我要學員去思考哪些方法可以達成此目標?
大家的想法都是在公司裡找部門同仁來腦力激盪,
然後我問大家,
還有其它方法嗎?
還有其它方法嗎?
結果得到的答案都是,就這個方法,
也想不出其他方法。

從這個問題,就發現大家,
思維框架都圍繞在公司部門同仁。

因此大家都還是習慣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
而不是從從結果到方法的反向思考方式。

上面的任務是,
一個問題,要在1小時想出200個點子,
有哪些方法可以達成此目標?
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方法除了在公司裡找部門同仁來腦力激盪,當然還有幾個方法可以試試,例如:把部門同仁擴大到公司全部同仁、Facebook的社交功能、Line的社交功能、可以與萬人馬拉松活動合作收集點子、可以與萬人橫渡日月潭活動合作收集點子....等等。


想像一下,Facebook的社交功能點子,
如果你的Facebook有1800位朋友,
你把你的問題寫上去,然後增加一點誘因,
鼓勵Facebook的朋友寫下他的點子,
我相信要在短時間收集200個點子,
應該不難才是。

從這個例子發現,當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很習慣性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而不習慣用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有關可以激發新點子的文章:
受用一輩子突破思維框架的武功祕笈)


你要如何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


我們習慣性的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效果始終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維,是反向的思考方式,從結果來思考最佳方法的思考模式。

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 : 針對問題做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原因分析,最後根據原因來選擇最有效的達成方法。

方式二 : 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思考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面對新的一年,如果你想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不彷多多試試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然後多加練習,你也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進而幫助你在職場加分喔。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思考創新策略,沒有做情境規劃,會成功嗎?

從事兩岸企業創新講師這麼多年來,不管是授課還是輔導,我都會問學員下面幾個問題:

一、你希望 10 年後的公司是什麼樣子?
二、你覺得公司目前產品,10年後會變成怎樣?
三、你覺得公司目前開發的產品,市場的接受度如何?


這些都是公司必須回答的問題,雖然不好回答,但是這些議題還是要面對。因為在思考企業的創新策略,沒有思考上面類似的問題,策略會成功嗎?

如果用生活方面來思考,每個人也都應該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一、如果5 年後的台灣經濟比現在更加嚴重,現在的你會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二、如果5 年後的氣候異常比現在更加嚴重,現在的你會如何面對?

以上的問題,其實都可以用 "情境規劃"來解釋說明。


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

情境規劃最早用於軍事策略中,之後慢慢延伸至企業商業領域,為企業訂定中長期想像與計畫的預測規劃工具。情境規劃除了預測,也引導企業應變以迎接未來的不確定性,並積極的處理動態的未來情境,並針對不同的情境,規劃不同的措施。

情境是仔細思考過後,回答以下這兩個的答案:「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或「如果 … 的話,那情況會如何?」



情境規劃7大步驟

任何一個方法,只要是有步驟就容易學習,而且只要不斷學習,就能提升自己情境規劃的能力。以下就來說明情境規劃的7大步驟。


1.確定關鍵問題
就未來可能的不同情境發展,例如:人口結構的變化、能源的短缺、氣候的變化、人口老化、健康保健、城市化、糧食短缺...等等議題,探討他們,找出你認為的關鍵問題。
2.辨認環境裡的主要因素
情境規劃團隊則找出所有影響該議題的因素。包含當下與未來可能發生的,通常至少數十種。內部外部皆可,例如: 你在事物的邊緣所看到的甚麼? 你所尊重人士的意見與想法是甚麼? 大眾看法正在改變的跡象 ...等等。

3.辨認驅動力量
關鍵因素通常跟企業的本身與相關產業高度相關,但這些因素其實受到更廣泛的驅力影響,故企業仍需面對整體大環境的影響力。也就是,企業必須延伸到這些關鍵因素的源頭。

4.萃取不確定因素
接著要從因素與影響中挑出不確定的因素。例如氣候的變化、利率的變化、房價的變化、經濟成長或衰退的變化...等等。

5.發展情境主軸線
接著將建立情境主軸,情境主軸的建立如下:依重要性與不確定性給予排名,有兩個兩個基準,一個是"問題重要性的程度" ,另一個是"環繞在主要因素與趨勢的不確定性程度",此步驟的重點在於辨認出最重要與最不確定的2~3個主要因素,然後畫出2*2矩陣,總共會有四種情境。




6.建立與分析情境
根據情境主軸建立情境,發展情境的邏輯架構,情境添骨加肉。撰寫故事創造劇本,我們對每個主要因素與趨勢,應一視同仁不可偏袒,然後確定情境的意涵,並回到先前的關鍵問題,每個情境的意涵意味著甚麼 ?

就策略而言,這意味著甚麼? 

其中的機會,風險,與選擇是甚麼? 

我們應該深入每一種情境,並討論出因應對策。最後綜觀所有可能的情境,分析找出出現頻率最高,最能代表因應對策的大方針,這不外乎就是企業或國家或個人所應該採取的策略。

7.辨認領先指標
指標的意涵為各情境的差異點。我們應該看甚麼?聽甚麼?好讓它們告訴我們,那個情境正在出現或發展中? 因此必須時常推演各種情境,亦步亦趨地揭露不確定性和風險,並修正當下的策略。


思考創新策略,沒有做情境規劃,
會成功嗎?

每個人想的情境可能都不一樣,所以情境越多越好,這樣就會有許多的機會與挑戰。




有時候我會發現企業在制定策略時,習慣性從確定關鍵問題後,就思考公司的策略,最後往往成功機率不高。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規劃企業的創新策略時,應該做好情境規劃,然後再制定企業的策略,因為未來不確定性很高,所以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情境,思考相對應的作法

就策略或政策的制定而言,情境規劃是必要的先決條件,它告訴你可以到那裡,與如何到那裡,但是他不會告訴你應該到那裡 。


情境規劃如果是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以共同參與的方式來建構,對後續決策的制定與推動執行,將會帶來 極大的助益 。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受用一輩子突破思維框架的武功祕笈

2016年10月13日,在杭州•雲棲大會上,馬雲講了五個新,並且放言:這五個新將會衝擊很多的行業,今天我們先說了,不然20年後,你們又說,我們又破壞了你們。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當作危言聳聽的警示,而是當作改變自己的機遇。




這五個新分別是:

1.新零售:未來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這一說,也就是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
   只有這樣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2.新製造:過去製造講究規模化、標準化,但未來
   30年製造講究的是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
3.新金融:未來的新金融必須支持新的八二理論,
   也就是支持80%的中小企業、個性化企業
4.新技術:原來的機器吃的是電,以後的吃的會是
   數據
5.新資源:數據是人類第一次自己創造了能源,而
   且數據越用越值錢

真正衝擊傳統思想、傳統行業的是我們昨天的思想,是對未來的無知和不接受,所以我們要擔心的是對明天的恐懼和對昨天的依賴。世界的變化遠遠大於大家的想像,未來社會是翻天覆地的30年。


影響你創意思考力的限制因素是甚麼?

馬雲提到真正衝擊的是我們昨天的思想,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思考的思維框架。身為企業培訓講師的我,這幾年經常協助兩岸企業“創意思考的培訓課程”,在這個培訓課程中,我都會有一個題目讓小組練習,主題是: 影響你創意思考力的限制因素是甚麼?  




兩岸企業學員的答案,有明顯不同的分佈。

台灣企業學員的排名:
(1) 時間因素:時間不夠根本無法創新
(2) 組織制度:現有組織的框架限制、公司都以成本
     考量、現有的組織架構不利於創新、上層對於
     創新無共識、薪水太少
(3) 產業技術:產業的瓶頸、技術的瓶頸
(4) 固有的慣性思維: 教育限制、刺激太少、傳統
      思維模式、過去經驗框架
(5) 不想改變:不敢去追求一直妥協、怕出錯被貼
      標籤
(6) 其他方面: 沒有夢想、執行力弱

大陸企業學員的排名:
(1) 固有的慣性思維:習慣思維、傳統思維方式
(2) 知識不足:知識水平不夠、自身知識面不夠、
      知識範圍小
(3) 不想改變:性格關係不想改變、擔心創新會失敗
      所以希望維持現狀
(4) 組織制度:現有制度沒有平台與激勵措施
(5) 毅力:想去做但是沒有毅力、缺乏決心去創新
(6) 時間因素:沒有足夠時間去創新

台灣企業的學員,大部分認為,影響你創意思考力的限制因素,"時間不夠與組織制度"是前兩大的元凶。大陸企業的學員,大部分認為,"固有的慣性思維與知識不足"是前兩大的元凶。以上這些的分析,呈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排名。有時候也會聽到學員說,我的思維框架,都是被主管或組織限制的,但是有時候想想,如果萬事俱備,那你的價值何在? 所以前提是自己是否已經先準備好,等到公司開始要推動創新,你就會先上來了。





突破創新思維框架的公式
個人覺得創意有四大元素,分別為:態度、想像力、好奇心與熱情。想要突破創新思維框架有心法與工法,心法指的是思維,工法指的是方法工具

在心法上的技巧有2個,分別為:
(1) 須要把障礙排除:阻礙創造力的心智枷鎖,
      例如: 正確答案、遵守規定、要務實、嬉戲
      是不足取的、別傻了、犯錯是錯的、我沒有
      創造力
(2) 創意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在創意自信
      中,包含: 態度、想像力、好奇心與熱情

至於工法就是系統性創新的方法或是創意的工具,例如:心智圖、聯想法、六頂思考帽等等,如果你覺得你沒有創意4大元素怎麼辦? 我的建議,那就學工法,還是可以創新成功的。

因此我個人設計了一個創新思考與突破的公式,就是


創新思考與突破= 創意自信(態度/想像力/好奇心/熱情) + 方法論或工具+ PDCA -思維框架


突破創新思維框架的心法與工法
突破創新思維框架的心法與工法,心法就像是心靈雞湯,工法就像是雞精,這兩個法寶都很重要。

個人提出突破創新思維框架的十個心法:

(1) 創意的動機:例如:因為關心企業獲利、國家的
      經濟,所以需要創新
(2) 創意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大部分的創意是
      想出與眾不同比較難,通常點子你想得到,
      別人也想的到,所以一個問題要想出1000個
      點子
(3) 三不(不合法、不合理、不可能)都敢想: 與眾
     不同的idea,都來自3不都敢想
(4) 一個人從未犯錯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如果你的創新不會失敗,那就代表你的創新
      可能很普通
(5) 不管點子大或小,寫下你想到的任一個點子,
      記得好點子常常會靈光乍現,沒有寫下來,
      一下子就忘記了
(6) 從生活找創意,聯想到工作
(7) 你要不斷嘗試,才會找到方法
(8) 每個人都可以有創意貢獻
(9) 學習小朋友的好奇心
(10) 凡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沒有最好,只有
       更好

在創意思考的工法方面,我個人常用聯想法,例如你問周圍的朋友,在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上聽聞過的創新有哪些?不到幾分鐘,你就會聽到無人車、反折雨傘、穿戴式裝置、機器人、Uber、Airbnb、3D列印、雲端服務、Ubike、VR/AR、影像辨識停車場、支付寶、智慧住宅、環保運動衣、機器伴侶、線上直播、露營車變形、達文西手術、智慧電錶、雲端泡Coffee、人造雞蛋、懸浮飛天滑板、防震床、空拍機、無菜單料理、電動車、發熱衣…等等。如果今天你想解決一個問題,想像一下目前你想要出國,所攜帶的行李箱,有哪些問題? 例如: 行李箱還需要人來拉、行李箱不能充電、行李箱沒有智慧功能,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從剛剛列出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上聽聞過的創新來解決。所以日常就有創新,建議大家未來持續保持習慣,在生活中隨時觀摩"創新",進而突破你的思考框架。


因為關心,所以創新
最近改變產業內,都是產業外的公司,所以面對訊息萬變的環境,我們必須有全新的創新思維、突破框架的能力與工作方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成就光彩人生,無論處於何種情況,堅持努力向前行才是,改變是唯一的出口,只要不死人,沒甚麼大不了,向前行吧,無須顧慮太多。




    因為關心,所以需要不斷創新,
    迎難而上,方能有突破的動力,
    迎風而上,方能有新奇的世界,
    成功不是等待,而是創新與堅持。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創新文章: 從未來趨勢找到創新科技

最近剛好有一個創新議題的企業培訓,在培訓前去做了一次的課前對焦,目的是希望在企業培訓中,滿足企業與同仁的學習需求,在課前對焦中,發現由於企業長期都是做代工的,也就是客戶給我規格,企業就依照客戶的規格,然後把產品製作出來,這個觀念在過去時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目前的時代,如果企業還想要獲利,就必須改變這些思維,所以企業急需要轉型,並找到公司的第二曲線,而目前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從未來趨勢找到創新科技。

創新趨勢的搜尋與辨識


方法一:從大趨勢找到創新機會


甚麼是創新大趨勢呢 ? 大趨勢是一種影響深遠並伴隨著戲劇性衝擊的長期轉變過程,它被認為是形成未來市場的一個強有力的主要因素。






大趨勢有三個主要特徵

1. 時間的長度:大趨勢的觀察範圍通常橫跨數十個年代,最少也必須觀察到未來的5年~10年


2. 影響的範圍:大趨勢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包括了所有的人、事、物-政府,個人與他們的消費型態,以及企業與它們的經營策略。 


3. 衝擊的強度:大趨勢會導致社會所有子系統基本與多層面的轉變,他影響著政治,社會與經濟的所有層面


之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文章中描述影響未來商機的20個大趨勢,從這些大趨勢中,我發現有8個大趨勢跟創新科技有關,說明如下:


1. 個人主義達到一個新階段: 個人主義的全球化現象,人際關係型態的改變,從大眾市場到分眾市場以及自給自足與DIY的經濟型態


2. 交通運輸的新形態: 全球交通流量大增,交通流量增加的障礙,交通運輸設施的提昇與擴展以及新的駕駛科技出現


3. 數位的生活形態: 新媒體發現進入我們每天生活的途徑與方法數位生活型態的虛擬實境成為真實以及虛擬的商業世界


4. 無所不在的情報消息: 資訊革命持續進行、充斥周遭新的介面,新的面貌、人類神經科學的出現,人工智慧與機械人以及透明社會的監督與控制


5. 健康事業的蓬勃發展:對健康的日益重視,健康的生活型態改變,新的食材(有機食品,基因改良食品,新奇的食材)以及新的聚合市場(食物,醫藥與化妝品)


6. 商業的生態系統:開放的系統與網路,新的附加價值鏈(顧客的整合與競合關係),商業的網路混和應用以及新市場介面的快速增加


7. 氣候變遷與環境衝擊: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全球溫候的暖化,新興與發展國家環境問題日益惡化與清潔科技


8. 科技的聚合:資訊與奈米科技會是聚合的主要驅動力量,對許多應用的領域產生刺激(醫學、能源與材料科學)以及聚合科技,所謂的聚合科技即由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信息技術(Informational technology)及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聚合而成,其縮寫為NBIC


今天,大趨勢在許多大公司已成為攸關的策略議題,那企業應該如何善用大趨勢呢? 企業如何從大趨勢的發展得到有價值的啟發,端視企業如何將大趨勢中所蘊含的訊息轉換到她在未來的產品與市場的創新作為上。


方法一:往理想化的境界邁進來尋找與辨識


除了從大趨勢中找到創新科技之外,企業也可以從所有的科技系統都以不可逆轉的方式,往理想化的境界邁進來尋找與辨識。那甚麼是理想化呢?理想化的簡單概念,可以為未來與系統演化的思考,提供一套簡潔有力而又非常豐富的內涵架構。科技系統的演進並非隨機的,而是根據一個客觀的實際型態在逐步演進發展,例如: 燈泡的開關,早期是open or close,後來就變成用感應的,只要人進來就open ,人離開就變成close,這就是一種科技系統演進,我們可以從這些科技系統演進中,找到創新的科技。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提出2017年十大策略科技趨勢,包括人工智慧與先進機器學習、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區塊鏈和分散式總帳、數位科技平台等,並預期未來五年內將到達引爆點。而這些創新科技趨勢,有些都可以從之前提到的大趨勢與科技系統演進等的趨勢中,發現這些科技趨勢。


VR /AR改變我們的生活


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與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改變了人與人及人與軟體系統間的互動方式。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是以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出發的新互動技術。透過虛擬實境設備,我們可以將實際上並不存在現場的物件或景象,投影在指定的真實空間。透過AR擴增實境系統,技術人員讓程式懂得去識別放置於現場供來賓操作的紙本DM影像,並提供所有必要的環境設定,讓程式能夠對紙本DM的角度、遠近距離變化做出應對





David Cearley認為,到2021年前,消費性及商業性的沉浸式內容與應用程式將急遽演化,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功能將與數位網格結合,形成一個更加無縫的裝置系統,能為使用者管理資訊流向,使其成為極度個人化且相關性強的應用程式及服務。


那VR /AR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呢? 在醫學領域中,VR技術是醫療教育的新選擇,醫生戴上VR 眼鏡,就可以沉浸式體驗親自操刀的感覺,不但能全面瞭解手術的各個環節,還能從第一視角觀看手術的細節。透過VR直播手術過程,打破了傳統醫科教學的限制,新一波的醫療教育變革即將掀起。


在VR汽車應用選車的體驗中,奧迪和VR技術領頭公司Oculus合作推出了一項虛擬現實選車服務,客戶可以在任意經銷商處使用Oculus Rift瀏覽奧迪旗下所有車型,Oculus能夠為用戶帶來更為真實的模擬體驗。想像一下,我們可以通過它模擬坐在車裡的真實場景,並通過場景設置來瀏覽車型內部不同的皮革、顏色、裝飾以及車載娛樂系統。用戶還可以聆聽車內環境效果,甚至還能模擬車門聲以及車內聲音系統。另外VR汽車也可以應用模擬駕駛與試駕豪車,簡單來說,這就是相當於用VR玩賽車遊戲,將會給新手開車的人,帶來置身於城市街道中的真實體驗。


在AR汽車應用輔助維修中,寶馬推出了一款專用眼鏡,這款眼鏡能夠指導維修工進行車輛維修。通過寶馬車輛智能鑰匙中存儲的故障代碼,智能眼鏡就可以對車輛進行故障診斷並給出維修建議。維修工佩戴此眼鏡後,眼鏡會在維修工視野上疊加彩色的三維立體圖像指示維修工要施工的部位、需要使用的工具以及需要進行的維修操作。


未來三年比過去五十年重要


「未來三年比過去五十年重要。」七二%全球領先企業執行長下了結論,因為新的創新科技、線上消費者、產業融合,將帶動變革,顛覆商業模式,而明年是台灣企業的創新轉型的關鍵期,面對瞬時萬變的環境,我們必須有全新的工作態度與思維,產業被顛覆,任何行業都不再有安穩的工作,但是危機就是轉機,為了不要成為一代拳王,如何打造一個讓員工及主管創新的機制,才是未來最關鍵的管理議題。 不創新,就等死!台灣企業面對未來關鍵三年,誰能創新,誰就能存活下來。


延伸閱讀: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工作一直都有,只怕你都沒有準備好

機器人正搶走你的工作

隨著鴻海集團郭台銘董事長的機器人上市,隨著物聯網、智慧家庭與人工智慧的趨勢,像外星人以宰殺人類的姿態入侵,不出幾年,各行各業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裝置取代而出現的失業潮。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報告指出,未來5年,隨著機器人和3D列印技術的發展,將使得全球超過700萬個就業機會受到威脅







或許你現在還沒擔心或害怕,未來幾年後會不會沒有工作,但是這個趨勢已經在發生了,有些人已經失業了,因此害怕是沒有幫助的,正面迎擊才有成功的機會。


相信我,不要再為了公司賣命了,你要做自己的主人。

故事一: A先生

讓我先來講一個故事,我有一個朋友(A先生)在一家製造業上班,每天幾乎都是早出晚歸,工作幾乎每天都做不完,A先生也常常跟主管反應,工作負荷量太大了,應該要多找幾個人來幫忙,主管也說,她知道這個情形,她也很想多補幾個人進來幫忙,但是高階主管就是不肯,因為這會增加人事成本,而且這個部門有補人,其他部門沒有補人,這也不公平,所以這件事情常常反應後,就被主管打槍,最後就不了了之。

接下來A先生的工作情況,就這樣渡過了好幾年,在這幾年之中,只要有假日進修學習的機會,或是晚上讀書會,或是去聽演講,我都會邀約A先生一起去學習,因為學習到的知識都是自己的,等到有一天機會來了,你才有本錢換工作,但是A先生都以工作太忙,假日休息的時候都想好好休息(因為平常工作太操了),所以這幾年幾乎都沒有再學習,時間都奉獻給公司。



有一天A先生打電話給我,說他已經找不到工作的意義了,身體也陸陸續續出現一些毛病,因此想要離職,想要休息一陣子然後再出發,身為朋友的我,當然是支持他,只是沒有準備的離職,我的內心是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只是當下我沒有告訴他,後來A先生告訴我說,他在工作的最後一天,還工作到晚上20:00,天啊,這是盡責,還是被公司榨乾,我想只有當事人知道答案。



故事二: B先生

另外一個故事是我曾經輔導的企業,由於企業講師常常只是授課一天,甚至兩天,因為時間不長,所以講師與學員的感情,常常因為課程結束就結束了,就算有聯繫,也是少之又少。

但是企業輔導就不一樣,一年至少要見面個15天以上,所以跟學員的互動就比較多,而這個故事是一位我曾經輔導企業B先生的故事。

一開始我與B先生不熟,但是慢慢地有更多的接觸,他就會常常利用我休息的時間,跑來跟我請教一些專案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變成很好的朋友 ( 好像我的個性很容易跟學員打成一片,這是我的熱情DNA),慢慢的有些心事就會告訴我,然後希望我給他一些建議。

B先生常常告訴我,他不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一直想要離職,每次見面都說想換工作,但就是沒有勇氣離開公司,追根究柢就是在舒適圈太久了,因為在這裡有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人,做的事情都是擅長的工作,有時不用多花力氣,就可以有很高的把握度可以達成任務。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平常都沒有時間去學習其他的技能,沒有去認識更多的人脈,因為工作不是想換就可以換,換工作是需要規劃的,尤其年紀越來越大工作不容易換,就算換了工作,只會越換越差。


以上兩個故事,我歸納出五個觀察:

1. 不要再為了公司賣命了,你要做
    自己的主人。

2. 我相信工作一直都有,只怕機會來
    時,你都沒有準備好。

3. 需要不斷用不同任務,提升自己的
    能力,持續墊高自己的工作價值。

4. 工作再忙也要學習,停止學習,就
    停止生命。

5. 沒有冒險的人生,就不完美。

最近幾年我觀察到一些現象,越來越多的科技業人,陸陸續續換到傳統產業去,而且轉換跑道之後,才發覺原來這樣的工作才有成就感。而且這些傳統產業,職缺還是很嚴重,有些海外的職缺的薪資福利,其實都不輸給科技業。所以說,有些工作未來不見了,有些工作機會還是會一直存在著,只怕你都沒有準備,或是沒有勇氣改變。


另外這個時代是個劇變的時代,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銀行3.0、工業4.0、人工智慧、機器人、AR、雲端服務與網路社群等等的趨勢,我們一定更要有開放的思維,用心去觀察產業的脈動,當然學習的腳步絕對不能停止。


我相信工作一直都有,只怕你都沒有準備。

我相信工作一直都有,只怕你沒有改變的勇氣。

我相信工作一直都有,只怕你都不想努力。

我相信工作一直都有,只怕你沒有企圖心。

我相信工作一直都有,只怕你對自己沒有信心。



延伸閱讀: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不要認為你的工作明天還在

明天你的工作會不見,你相信嗎?

這句話不是在危言聳聽,而是這個年代已經在上演了,而且來的很快,稍有不慎,你的工作,明天就不見了。


想像一個情節,有一天早上起床,把家裡的生活事情處理完,一如往常,到停車場開車,準備上班。在路上買了早餐在車上吃,邊開車邊吃早餐,還一邊聽音樂,頭腦裡也想著今天有哪些工作要做,然後排出重要緊急的優先順序,到了公司後,突然被主管叫進去辦公室,主管只講了一句話,公司不需要你了,明天你可以不用來上班了,天啊,真的晴天霹靂,我該怎麼辦?



以上的情節,陸陸續續在各個行業發酵,雖然沒有嚴重到明天主管就叫你不用來上班,但是如果大家都還是覺得你的工作很難被別人取代,只要公司沒有倒,我的工作就一直存在,那下面兩個活生生例子,值得你看一下。


餐廳的廚師不見了

經營一家餐廳,最大的成本來自租金成本、食材成本與人事成本,在人事成本中廚師的成本是最高的。

從過去到現在,餐廳的廚師講話是非常有份量的,而且影響力也很大,因為餐廳不能沒有廚師,久而久之,廚師就會覺得他的工作很難被別人取代,除非自己煮的不好吃,除非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除非餐廳掛了(但是廚師還是可以換到其他餐廳工作),否則廚師的工作永遠很難被取代。


記得有一次我與一位海鮮餐廳的廚師聊天,我跟他說,我在大陸看到餐廳的未來趨勢,你的廚師工作可能會被取代,你要做好心理準備,果不期然,這個趨勢今年在台灣已經開始了,就是蒸龍宴,我在今年9月中旬就親自去吃過。

蒸龍宴就是一種獨創蒸鮮鍋 (聽說是大陸研發出來的,而且還申請專利,餐廳申請專利,有沒有顛覆你的想像),是利用熱蒸汽快速蒸熟食材,無油、養生、不需太多調味,而且全程都是DIY,只要蒸熟即可,吃的到食物本味自然的呈現。更重要的是這種蒸鮮鍋蒸熟的食物竟然比煮的炒的或者烤的好吃多了,那我要廚師做甚麼?




蒸汽拿來蒸皮膚會很水嫩的道理一樣,因為它蒸汽的過程中,可以把食物的原味緊緊鎖住,釋放水蒸汽時,更可以讓食物水嫩Q彈,吃起來飽滿多汁。

不只海鮮(魚、草蝦、干貝...)好吃,連高麗菜肉片也都好好吃喔。最驚豔的是,蒸過的海鮮原汁都會留在鍋底成為高湯,最後用這些超鮮甜的精華原汁煮成海鮮粥,真的是集所有食物的精華原汁,好吃到不行。




這是巨變與顛覆的時代,稍有不慎,你的工作,明天就不見了。這種蒸鮮鍋蒸熟的食物還比廚師煮的好吃,所以餐廳的廚師成本不見了,更重要的是,餐廳的營收比之前更高,毛利也比過去好。

電梯製造業者


想像一下,你的社區電梯壞了,一定會找電梯廠商來修理,但是如果你是住在高樓層,電梯壞了這幾天一定會很麻煩,所以如何及早判斷電梯是不是即將出問題? 是不是就可以解決以上的問題。



歐洲有一家電梯製造業者的客戶,接到中國來的廠商洽詢說,他們可以在電梯外面和電機上掛上一些小設備、監聽電機和電梯內外發出的聲音,來判斷電梯是不是即將出問題。

一旦有不對勁的徵兆,在電梯還沒有故障之前,他們就會趕來提供維修服務,讓客戶可以不必等電梯壞了,再打電話給電梯公司,然後等上好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才會有人來修,但是如果是零件壞了,公司目前沒有此零件庫存,那可能需要等上好幾天了,此時客戶鐵定會發狂。

這中國來的小公司完全不用經過電梯製造公司,也完全不需要電梯公司掌握的數據和客戶資訊,他自己也不生產電梯,只做服務。換言之,電梯製造業者賣掉電梯之後,就有可能完全被晾在一邊了。

這家電梯生產商聽了此事件之後,嚇到了。因為任一環節都可能殺出「攔路虎」,然後顛覆你的商業模式,而且百分之百客製化。





「你不會知道你的下一個競爭對手會從哪裡冒出來」,一家小的軟體服務公司,只是在電梯各處掛上監測器,就把電梯製造商的售後服務全都搶走。

這類改變商業模式的擱路虎,已經到處都是 (僅靠一個服務平台)。Uber打亂了全球計程車市場,自己卻一台車都沒有;同樣地,Airbnb自己一家飯店都沒有。


無論你的產品市占率多大,都會有新的創新進入市場來破壞,而他們通常是從邊緣發生,最後取代主流。

每天都要問問自己,如果工作沒有了,你還可以生存嗎?

每天都要問問自己,如果自己的技能被取代了,你還可以生存嗎?

這是個指數型成長的時代,你該學會「經營自己」,秉持開放心態,建立創新思維,學習新的事物,並且有方向、跨領域地不斷學習,就算未來工作不見了,你也可以活得好好的。


延伸閱讀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創新趨勢.打造未來 - 趨勢顛覆常識,太可怕了

你是否擁有應變的能力?

由於本身是企業顧問與講師的身份,所以常常有機會到大陸授課,最近幾年當然也看到大陸快速的成長,尤其是物聯網方面的成長。

印象最深刻之一就是大陸眾安保險,剛好這一次分享的對象是人壽保險業,所以我想來分享一下大陸眾安保險案例。

趨勢顛覆常識- 大陸眾安保險案例

希望大家面對瞬時萬變的環境,我們必須有全新的工作態度與思維記住產業已經被顛覆了,任何行業都不再有安穩的工作,就算公司沒有危機感,每個人都要自己建立危機感





洞察人性的中國大陸眾安保險

眾安保險全稱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2013年11月由螞蟻金服、騰訊、中國平安等企業出資設立。




成立短短不到三年,知情人士透露,大陸首家網路保險公司眾安保險擬於2016年在大陸首度公開上市(IPO),融資不超過20億美元,更可望成為大陸史上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上市案。

眾安保險2015年獲得的保費收入較2014年增幅達1.88倍,較2013年增幅更是達到178.2倍,成長的速度非常驚人,眾安保險是怎麼做到的呢?


眾安保險重新建構保險價值鏈

“眾安保險”,自成立以來,洞察人們生活中因為科技出現產生的痛點,推出了眾多劃時代保險商品,不斷地顛覆人們對保險產業的想像。

當大家還在原來的價值鏈時,眾安保險已經重新
建構保險價值鏈。常常我們會看到保險公司直接
把保單拿到網路上來賣,這就是大家還在原來的
價值鏈上賣保單,效果當然不是很好。


眾安保險深諳碎片化現象所帶來的影響,眾安保險從多元的生活場景切入,實施產品的快速開發,且所有產品皆符合“保費便宜、交易高頻、精準直達”等特性。

眾安保險勇敢追求未知的領域,在此提供三大領域,每個領域都能替眾安保險帶來公司的成長。

1. 從生活場景切入,數位化生態保險

以“退貨運費險”為例,此產品基於淘寶這個特定場景所設計,因發掘消費者在網購時經常因為不知道實際成品和圖片描述是否相符,怕買了不適合、不喜歡,退貨還要再花一筆錢。

因此眾安保險發明“退貨運費險”,讓消費者實際看到商品後再決定是否留下,退貨的所有運費皆可以申請理賠。

2. 藍海領域的創新:跨界共創的保險

眾安保險與美的空調聯合推出“高溫電費補貼險”、與華大基因聯合推出“知因保-乳腺癌基因检测保险、與途虎養車網聯合推出“輪胎意外保”等。這些異業的結合,也慢慢地建立保險的生態系統(Ecosystem)





3. 精準直達顧客: 大數據及新興科技
    驅動保險

以健康險為例,過去傳統保險公司因無法確實掌握被保人的健康情況、無法與醫院資訊流通,而面臨難以精準定價,賠付成本居高不下的尷尬局面。


眾安保險發現這個問題,引入大數據及新興科技進行創新,如與小米手機合作的健康管理計畫“步步保”,就是首款結合可穿戴裝置及大數據的一款新型態健康險。


系統將被保人的運動量及其預期目標作為重大疾病保險的定價依據,同時被保人的運動步數還可以抵扣保費,此產品上線3天的累計顧客量就超過了3.6萬人。



眾安保險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其中的核心關鍵字就是“金融生活”。眾安“做有溫度的保險”,最終目標是通過金融科技的手段構建覆蓋各類人群的金融生活,這是個關於未來的巨大想像,至少想得到,才有機會做得到。


大數據的五大觀點

永遠要記住「在巨量資料時代,不需要想『為什麼』,而應該想『能發現什麼事』,然後協助公司創造營收。

另外也提供個人大數據的五大觀點: 

1. 思考大數據創新,資料才是最重要的資產價值
2. 從數據找Idea,設計行銷模式與設計新產品....
    等等
3. 大數據越多就能幫你看的越細,才有更多機會
    看到新商機
4. 建立大數據資料庫或企業外包
5. 數據,將成為你的營收之一



最後提供我的金句,希望每個人都要有全新的思維。

1. 這個時代變得非常快,你不改變,別人一定會
    改變你

2. 這是一個可怕的時代,因為你連競爭者是誰都
    不知道

3. 培養「市場感覺」的能力,就是在培養「預測
    未來動向」、「發掘暢銷商品」、「活用個人
    核心價值」的能力

4. 你我都得要順勢應變,具備如新創企業家一樣
   不斷嘗試、適應挑戰、重新啟動的能力


延伸閱讀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創新趨勢打造未來 - 如何實際運用大數據?

企業不用大數據,五年就死

企業不用大數據,五年就死,會不會太誇張,雖然字眼很聳動,但是不難看出大數據的重要性與影響性。

大數據是什麼?

有些事物體量大到足以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我們需要或者不需要。大數據(Big Data)就是其中之一, 它完全改變了我們的商業模式以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大數據背後的基本概念為我們做每一件事都會留下痕跡(或資訊),這些都是我們(或他人)能夠使用與分析的材料。


因此,日益龐大的數據反應了我們利用數據的能力。

把大數據轉變得有價值


我們的世界數據化使得在數量、速度、種類和準確性等方面得到空前大量的數據。最新的技術,例如雲端計算和有最新軟體的分佈式系統和分析方法使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所有類型的數據來獲得洞察力和增值服務




如何實際運用大數據?

例1: 更好地了解和目標客戶

為了更好地理解目標客戶,企業拓展其傳統的數據透過社交媒體數據、瀏覽器、文本分析或感應器數據來獲得對客戶更完整的了解。在許多情況下,更大的目標是創建預測模型。利用大數據,電信公司現在可以更好地預測客戶流失。零售商可以預測什麼產品大賣,以及汽車保險公司了解他們的客戶實際上如何開車。



例2: 了解並優化業務流程

大數據也被越來越多地用於優化業務流程。零售商可以根據社交媒體數據、網絡搜索趨勢和天氣預報產生預測模型。另一例子是供應鏈或遞送路線最佳化運用地理定位和無線電頻率識別傳感器數據。

例3: 改善健康

大數據分析的計算能力使我們能夠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更好地預測疾病模式。我們可以使用從智慧手錶和穿戴裝置得到的所有數據,更好地了解生活方式與疾病之間的聯繫。大數據分析還使我們能夠監測和預測疫情和疾病的爆發。

例4: 改進安全和執法

安全服務使用大數據分析來阻止恐怖主義陰謀和發現網絡攻擊。警察部隊使用大數據工具來抓住罪犯,甚至預知犯罪活動和信用卡公司利用大數據分析它來檢測欺詐性交易。

例5: 提高運動表現
現在大多數精英體育已經接受了大數據分析。許多使用影像分析來跟踪在足球或棒球比賽每個球員的表現,運動器材內建置感應器,如籃球或高爾夫球桿,此外許多優秀運動隊在體育環境之外追蹤田徑運動員 - 使用智能技術來追蹤營養和睡眠,以及透過社交媒體對話來監控情緒健康。



例6 : 改善和優化城市和國家

大數據在許多方面用來改善我們城市和國家。例如,它允許城市透過實際交通資訊、社交媒體、天氣數據來最佳化交通流量。目前許多城市正在使用大數據分析與把自己變成智能城市,把交通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過程聯合起來。巴士將等待列車延誤並在交通信號預測交通量和操作,以減少擁堵。

大數據的應用是無止境的,目前我們只看到了轉型的開端,一個大數據的經濟,任何企業不認真考慮大數據的影響,就會冒著被拋在後面的危險。


延伸閱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