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創新管理與領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創新管理與領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企業的創新提案,如何才能成功?

處在快速變化與科技的時代,創新顯著非常重要,創新與團隊合作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綜效,把創新的DNA加入組織,以創造價值保持領先,具有競爭力的公司擁有創新能力,因此唯有創新才能面對競爭的環境。

這幾年在企業內,陸陸續續推動創新,先不論成效如何,至少有在推動,先求有再求好。在創新的活動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舉辦創新大賽,那如何規劃一場成功的創新大賽,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幾年因為講授創新相關的課程,所以常常會跟企業一起來規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規劃一場成功的創新大賽,應該考慮哪些面向,以下我就以一家企業來說明:

規劃創新大賽規則 

規劃創新大賽的規則,至少要包含以下8大項目。

一、 活動主題:合作創新,再創奇蹟  
二、 主辦及協辦單位:
         1、 主辦單位:創新委員會 2、 協辦單位:管理部  
三、 參賽對象: 由同仁自行組團,不限於同一部門,每組人員
         6至10人為限。  
四、 提案議題:公司業務之管理作業流程、營運模式、產品行
         銷、客戶服務、投資管理、品牌形象、人才養成及經營
         策略等,提出具潛在效益之創新提案。  
五、 競賽時程 : 4個月
六、 獎勵:參賽獎金、提案採納獎金、推行成效獎金
七、 提案簡報方式 
八、 評分項目: 創新性、完整性、可執行性、效益性



規劃創新提案訓練

在規劃創新大賽規則裡,要不要規劃創新提案的訓練,有時候我會建議企業需要安排此創新創意培訓,重點是要同仁敢於突破框架以及善用一些創意的工具來思考點子,至於是找內部講師還是要找企業外的講師,其實都可以,端看企業的想法。

顧問老師的責任,就是一開始在規劃創新大賽規則時,就應該參與,然後規劃1~2天的創新提案培訓課程,接下來規劃課程回訓1~2天,目的是讓每一組參賽的隊伍,都有被顧問老師指導的時間,讓整個創新提案更加完整,最後當然就是成果發表喔。
彭老師在中間,你有看到嗎?

創意提案後的落地實際做法

創新大賽結束後,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才剛要開始,也就是創意提案的構想,要實際把它做出來,至於如何做,個人提出8點建議。

1. 成立" 創意細胞養成計畫" ,有專人專職負責追蹤這些專案
    計畫
2. 專案的負責人或成員須對"專案管理的知識與方法"有一定程
    度的認識與了解
3. 成立創意委員會,定期審查這些專案
4. 公司需投入一些資源支持這些專案
5. 對於這些專案需有績效的獎勵,以鼓勵專案成功;就算最後
    專案失敗,也要了解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
6. 建議有專人專職負責執行這些專案,以免日常作業的干擾
7 .創意提案的團隊與實際執行專案的團隊,需要有適度的交流
8. 成立" 創意細胞養成計畫" 的期中與期末發表會,鼓勵大家
    互相學習

創新是企業成功必要的條件

總之,企業的創新提案要成功,除了公司領導者要全力支持之外,還需要規劃完善的創新大賽規則、規劃創新提案培訓與指導、規劃創意提案後的落地實際做法等。然後要告訴公司的每個人,人人都可以做創新,也都有責任,大膽提出改變的想法並實現它,過程中需要塑造創新的環境,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創新過程的管理,讓公司形成一個創新文化,以面對競爭的環境。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我們該如何使組織更容易發生創新

企業為什麼要創新? 答案不外乎是迅速解決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快速創造巨大的財務效益、較高的創新成功率、縮短創新週期時間、改善創新團隊運作效益、持續不斷的創新成果
、大幅度提升員工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建立長期競爭優勢。因此從一些創新的調查報告指出
,約有70%的公司把創新當作前三名的經營策略,但是很不幸的是,這些創新策略有時並沒有落實在組織內,而這些阻礙創新的理由,不外乎企業不敢冒險、創新的研發時間太長、對的想法不易落實、評估創新的績效難、內部資源整合不易以及不適合創新組織的文化等。因此我們該如何使組織更容易發生創新就顯得非常重要。
因此要談創新,我們不該僅止於談談觀念與或加些案例研討。真正的重點應該放在:我們該如何使組織更容易發生創新。
OECD針對全球200多家創新型公司進行研究所歸納出的創新能量發現,組織文化的確對創新產生助力,組織文化就像是藴育創新種子重要的土壤,需要有好的環境才可能有更好的產出,不然就真的是需靠運氣才能有創新的作品。因此我們需要建構一個創新型的學習組織,讓這個組織具備了學習與分享的精神,且能以目標導向和富挑戰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而創新型的學習組織應該至少具備以下幾點:

一、公司能夠接受不同意見,並鼓勵員工表達想法
組織應該多多鼓勵創意的語言動作,例如:、這個點子真是太棒了!、讓我們超越傳統思考模式做另類思索、永遠有更好的方法、我們一起來想一想、我們如何將創意實踐在我們工作中、我們相信會有更多同仁贊成您的創意、您的點子太好了,讓我也參與好嗎?與我總覺得您的點子很有創意而且可行。另外有些語言動作,應該盡量避免,我把它簡稱為十大阻礙創造力的心智枷鎖:
1.    正確答案
2.    這不合邏輯
3.    遵守規定
4.    要務實
5.    嬉戲是不足取的
6.    這不在我的專業領域
7.    避免模稜兩可
8.    別傻了
9.    犯錯是錯的
10.  我沒有創造力

二、將投入學習視為組織持續創新的機會
品質大師朱蘭(J.M. Juran)與戴明(W. Edwards Deming)曾經指出,公司若致力改進基層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獲得豐碩報酬,但為何肯投資培養員工創新能力的公司還是少得可憐?所以創新人才養成、創新工具的引入、案例分享/學習、點子/案例競賽、分享創新案例
標竿學習、參訪、演講與企業創新培訓等,組織都應該將投入學習視為組織持續創新的機會。

三、組織內部建立起一套創新的管理機制
3M這樣的公司,儘管歷史悠久,卻一直推陳出新,引領著行業的發展方向。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並不依賴一兩個單打獨鬥的企業家,而是經年累月,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一套創新的管理機制。創新的管理機制的前提是企業內部的溝通效率和企業內部從上到下應該具備的創新技能。企業需要創新人才,但企業更需要在不同崗位上發揮不同職能的普通員工,在他們理解了企業的創新原則和創新條件之後,在平凡的崗位上留意,發掘來自不同渠道的創意– 他們或者是新產品,或者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是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改進, 而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一個系統之上。例如:設置創新委員會,負責過濾新點子,並協助初步的試驗。另外組織創新平台的建立與創新的績效制度也是很重要的機制。

四、開放創新
亨利‧伽斯柏在發表的「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 一書中指出,企業應該打破傳統封閉的研發組織疆界,廣泛向外界取得創新的素材和能。例如:.寶鹼公司執行長拉弗雷(A. G. Lafley)遭遇到了公司成長大幅衰退的挑戰,拉弗雷大膽地採取了積極的開放式創新策略,主要的概念就是以 C&D (Connect and Develop, 連結發展) 的機制取代傳統的 R&D (Research and Develp, 研究發展) 的模式。所謂 C&D 就是大量採用外部團隊的創新研發成果,不再完全依賴企業傳統內部研發人員來產生所有的研發成果。另外內部的訊息流通也是一種開放創新,有時我們會聽到這個部門遇到的問題,有可能其他部門有同仁知道答案,所以組織可以透過Fecebook來建立組織的內部創新開放制度。

五、公司舉辦鼓勵同仁創新的活動
讓現有員工參與創新流程或活動,我們相信每個員工都有能力影響公司的未來,不管他的職位高低,重要的是,要有平台,讓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主要的目的是鼓勵大家提供新方法的想法,並非已在執行的事項。任何能夠改善”現行工作30%以上生產力,或其他大幅改善製造優勢的創新建議都熱烈歡迎。
因此唯有結果能為商業與社會帶來重大價值的,才能被稱為創新。要力行創新,企業需透過積極且深入的對話,藉由傾聽各方的意見,將能持續累積創新的能量
在此我舉三個例子來來分享:
例子一: 全球IBM人跨界腦力激盪:
公司舉辦創新腦力大激盪Innovation Jam)活動,這是他們首次將腦力激盪會議, 跨出自己公司的藩籬,在網路上進行了為期六天(兩階段,每期三天)
在台灣IBM,就有一間「果醬(Jam)工廠」,當然這裡不生產果醬,而是一間會議室,讓每個人都可以在此地上網去InnovationJam」。其實只要有網路,員工可以在任何地方加入討論,但是來到果醬工廠,有免費的咖啡與點心,因為,有獎勵才會有好點子,即便只是一點小心意。領導人是否投入,更是成敗關鍵,因此IBM每項重大主題的討論區,都請來IBM副總裁級以上的高階主管擔任主持人,他們都是該領域的專家,負責讓討論不會失焦,並隨時拋出新的話題,引導大家談得更深。因此一定要有像IBMInnovation Jam這樣的環境和機制,才能促成碰撞。
例子二: 墨西哥水泥(Cemex)公司
善於創新的墨西哥水泥(Cemex),每年花九天時間徵求員工的點子,而每年的「創新日」都會選定某一項業務或功能為重點(還附上一小組創新工具,用來幫助參與者開展思路。
例子三: 台積電公司
台積電開創"破壞性創新"的經營模式, 帶領台積電成為晶圓代工的龍頭.(從製程落後美國半導體產業2個世代,且沒有IC設計及行銷能力的情況下,以破壞性創新改變了半導體產業的遊戲規則,公司更要求同仁要隨時自省,思考是否保持創新的動力,以及是否會讓對手乘虛而入,因此公司常常舉辦這類鼓勵同仁創新的活動。台積電公司在2011年舉辦Operation Idea Forum,目的就是希望能由同仁主動去想,讓好點子可以有機會被看到與實現,另外由於創新提案是由下而上,因此中階經理人扮演審核關鍵角色。

六、營造嘗試的文化
重賞有句成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而我的口號則是:「重賞之下必有創新者」。不在乎創新的失敗,組織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美國為什麼能不斷創新﹖就是因為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失敗已經有懲罰了,它的懲罰就是沒有成功,因為我們重賞成功,失敗的人得不到重賞。
加拿大IMAX公司執行長葛爾方(Richard Gelfond)的經驗,呼應了這個看法,「如果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從第一天開始就行得通,那是非常幸運的。否則,想要成功,關鍵在於公司必須願意一再嘗試。

擁抱實驗的精神,可以帶來突破性的創新,紐西蘭航空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紐西蘭 航空公司的豪華經濟艙,為您提供無拘無束的座乘享受,作為首批訂購該機型波音客機的航空公司之一,紐西蘭 航空革新性地將融匯獨特紐西蘭 設計風格的“太空座椅”引入豪華經濟艙。有可躺下來睡覺的經濟艙座椅,就是酷又炫的全球首推:名為“空中雙人床”(Skycouch)的全平躺式座椅,而此種創新,就是,講求規避風險的營運文化,不應該阻礙企業在業務與產品方便所進行的實驗。

七、工作輪調機制
要讓工作更有創意,最好的方式就是組織重新洗牌,讓背景不同的人混在一起,創新就需要來自跨領域的激盪。因此組織需要有個文化就是好人才需要在公司內流動,例如作者之前所待的公司台積電,有一個制度是,只要在原單位待滿1.5年,就可以有機會換到自己想去的部門,另外單位主管時間一到,也必需換到其他單位,還有當HR在招募新人時,也會招募一些不同科系的人進到公司,因此藉由這些制度與機制,讓工作的視野也更加豐富。

八、讓工作場所更有趣
當「創新」與「創意」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中主要生產力,全球許多企業開始紛紛投入改造企業工作環境的工程,希望藉由不同氛圍的工作環境,能激發同仁的靈感、想法。
不論是Google、或從事動畫設計產業的Pixar,辦公室內不再是那傳統方正的辦公格子和整齊劃一的室內格局,取而代之是活潑有趣、舒適,好像處處皆可以找到驚喜、每個角落都能夠激發靈感的工作環境,讓工作場所更有趣。精彩無窮的好點子可能會窒息於硬梆梆的辦公環境中,而開放自由的環境可讓心靈、想法自由。


九、留出時間思考
由於這幾年作者常常聽到企業同仁說,每天早上上班到下班,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哪裡有時間去參加公司的培訓,或者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思考創新,根本是不可能。而McDonald就曾經警告說,陷入日常事務的員工,很難專心於富有想像力的思考過程。他表示:「主管們需要確保員工有時間進行創新思考。」舉Google 為例,每個員工都可以利用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計劃。大家所熟知的Gmail、Google Talk 都是所謂的「百分之二十創意」的成果。或許Google 的作法太「大手筆」了些,有家澳洲的小軟體公司每季一次,找個星期五讓所有員工放下手邊的工作來進行二十四小時內可以完成的計劃,公司把這一天叫做Fedex Day,放手讓員工施展創意的結果,改進了許多產品的功能。

十、提供一定的資源
再創新的過程中,組織一定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資源,這個資源包含人、時間、知識與錢等等。解決問題最大的障礙,往往不是無知,而是無法在適當時刻將必要的知識找出來使用,所以建議企業可在公司內部建立負責從事知識中介的諮商部門。另外組織可以成立特別基金-,讓創新不必苦等預算編列,所以除了需要不同的資金模式和伙伴關係之外,還必須讓創新流程不受某些公司規定的束縛,畢竟既有事業和創新事業大不相同。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你創新冒險的「免死金牌」在哪?

    EMBA雜誌登過一篇「給員工冒險的免死金牌」文章,內容是說當前星巴克執行長唐諾(Jim Donald),出任展留連鎖飯店(Extended Stay America)執行長時,他感受到全公司瀰漫著恐懼的氣氛。許多員工剛經歷公司被併購而驚魂未定,所以他們盡量避免開銷,例如為飯店進行修繕,或是為了安撫住客而提供免費住宿的決定。 唐諾觀察:「他們什麼事也不敢做,只等著主管下命令。」因此,唐諾的因應做法是,給員工一張安全網:他發給全公司九千名員工每人一張「免死金牌」,並告訴他們,當他們為公司做了冒險的決定時,只要交出這張金牌,公司就一句話也不過問。

    成長與創新來自大膽的點子,和經過精心計算所下的賭注。然而,華爾街日報報導,大環境長期存在的高失業率,以及多次目睹公司為降低成本所進行的一波波裁員,導致許多員工非常害怕冒險。於是,很多企業都在努力激發員工的冒險精神。有些公司就像展留飯店一樣,賦予員工犯錯的權利,而有些企業則不再強調獲利,或是開始讚揚失敗所產生的價值。

    展留飯店從去年夏天開始,陸續收到了唐諾所發出的免死金牌,這說明員工害怕冒險的心態正在逐漸消散。一位加州分店的經理向唐諾坦承,她偷偷到鄰近競爭飯店的大廳,從對方的名片收集缸裡偷了二十張名片,希望藉此找到新的客戶。另一位紐澤西分店的經理,則在聽聞某電影製作公司計畫在紐澤西拍片後,打電話給這家製作公司自我推銷。結果為飯店帶來了二十五萬美元的生意。

    管理顧問阿胥肯納(Ron Ashkenas)表示,有些企業沒有察覺到自己告知員工的訊息,其實是互相矛盾的,既要員工創新,同時又要他們謹慎,結果導致員工不知所措。許多公司雖然口頭鼓勵員工要有實驗精神,但是當實驗沒有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時,就驟然斷定員工的失敗。正因為如此,許多高階主管才會覺得鼓勵員工創新似乎沒有什麼效果。

    也有很多時候,員工不敢冒險是他們揣摩上意的結果。一家公司的領導人表示,假如高階主管過於強調公司所面臨的財務壓力,有可能會抹殺員工的士氣,並壓抑他們的創造力。因此,他往往會把主管拉到一旁,對他們說,「錢的事我們來操心就好,不要讓整個公司都憂心忡忡。」

    為了鼓勵員工積極採取行動,企業甚至必須提倡失敗的價值。Inome資訊公司的執行長賈恩(Naveen Jain)說,他鼓勵員工盡量「快速失敗」,因為這樣才能迅速捨棄行不通的點子。賈恩所創立的網路公司在1990年代幾乎破產。他表示,「我的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失敗所組成,要嘗試新的事物又不想失敗,是不可能的事。」
                                                                                 <Sources: AIM俐鉅公司內部分享文章>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全方位的創新管理(TIM,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與各位分享最近整理的"全方位創新管理"的內容,最近更謝謝企業的邀約。

1.設計致勝的創新策略
2.設計創新的組織架構
3.設計創新的流程方法
4.設計鼓勵創新的誘因
5.設計如何讓組織更創新
6.設計致勝的創新文化
7.如何借助外部資源從事創新
8.創新管理的活動與程序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打造多元開放環境,讓員工盡情揮灑創意

IBM2012 全球 CEO 調查報告」中,來自 64個國家的企業領導者一致指出:由社群媒體、行動裝置、鉅量資料等科技引領的破壞式創新,正以顛覆性力量改變企業商業競爭規則。企業、員工、客戶與合作夥伴之間的連結將重新定義,創造創新價值的方式全然改觀。未來的員工渴望一個能夠激發潛能、自由創新的開放性組織,讓他們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
在高度互聯的世界裡,如何極大化員工的創意能量、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這是 2012 全球 CEO 最為關注的焦點。高達約70% CEO 認為員工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資產,同時他們也預見不久的將來,企業組織將更為開放,提供員工更自由的環境,有系統地執行與實現創新。
CEO 發現,面對全新互聯經濟,新世代員工比自己更能掌握科技趨勢與洞察。科技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組織的互動方式,而這群在數位環境中成長、具備「數位基因」的員工,在新經濟環境中將如魚得水。
高度互聯代表組織更加開放,意味著鬆綁制度、放寬一些公司的規範。許多企業領導者可能會在開放與管理控制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但 IBM2012 全球 CEO 調查報告」發現,對高績效公司而言,追求開放是更為普世的選擇,如果你的公司目前沒有,未來可能會有危機,如果你的公司正準備開始,恭喜你的公司,成功在不遠的地方正等著你。
「近半數高績效企業指出,他們傾向追求更開放自由的企業文化」台灣 IBM 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曾江華指出,此外,高績效企業對開放性的重視程度較低績效企業高出三成之多,顯見在互聯經濟時代,自由與開放性將是更具競爭力的選擇,這是一個產業的浪潮,大家不得不重視。
開放性代表了廣泛激勵創新、鼓勵多元思考,賦予員工更多權責,讓員工依據自己的專業判斷來採取行動,但也可能落入「天馬行空」的困境。CEO 一方面尋找更具協同合作、溝通、自我創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在開放環境中引進系統化管理與落實創新的能力。
或許大多數的人或企業,會認為有結構、有系統的創新是創新的大敵,但我們相信適量的結構或系統性的方法將極大地改善你的“創新能量”,因此使用可執行的創新方法+適合的創新工具+正確的團隊+創新管理機制+創新專家系統,就會產生對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某一家電源大廠在全球市場已居龍頭地位,本業成長空間有限,亟思創造新藍海。於是 CEO 採用了顧問公司的建議,舉行了一場 48小時的線上創意發想活動,經過 7000人的共同參與、2000人在論壇交流、700篇討論後,蒐羅了數百項精采創意,最後經嚴謹篩選,濃縮為三個新事業計畫,公司並承諾投入團隊與資源來推動實現。
「過去創意點子來自研發部門,難以跳脫既有框框」曾江華先生說明,「現在則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第一線接觸市場的每一位員工,在雙向分享的平台上盡情分享創意,並透過激勵措施來激盪更多火花,造就了全新事業商機!」在此建議公司可以善用社交與協同合作科技來建構互動平台,制定促進創新的獎勵辦法,引進創新的方法與管理機制、適當的創新能力訓練,最後透過開放對話來激勵員工釋放創意潛力,或許下一個新興商業模式就此誕生!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花小錢大創新

1. 成長源自創新。這裡所說的成長,是真正的成長.創新是公司成長的動力,一旦創新枯竭,成長也就到了盡頭。
2. 為大幅提升創新收益,公司必須體認:創新的產出(新的流程、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和創新投入(金錢與人才)之間並非絕對相關
3. 公司內對創新的最大障礙。結果排名第一的是「過度著眼於短期效果」,接下來是「缺乏時間與資源」
4.五大比率提升創新效率: 提高創新者/員工總數的比率。不論員工的正式工作內容如何,愈多員工認為自己是創新者,創新收益就會愈高。
5. 善用內部創新人才: 多年前,朱蘭(J.M. Juran)與戴明(W. Edwards Deming)就指出,公司若致力改進基層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獲得豐碩報酬。但為何肯投資培養員工創新能力的公司還是少得可憐?
6.善於創新的墨西哥水泥(Cemex),每年花九天時間徵求員工的點子,而每年的「創新日」都會選定某一項業務或功能為重點(還附上一小組創新工具,用來幫助參與者開展思路。)
7.創新制度化與民主化: 一個跨功能督導小組定期與各計畫團隊聚會,確保各項進行中的構想具有商業價值
8.讓現有員工參與創新流程或活動。為了讓員工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必須給予必要的時間、工具與空間
9.設置創新委員會,負責過濾新點子,並協助初步的試驗。對每一個部門與事業單位都設定目標,規定須有一定百分比的員工提出創新構想或參與創新活動。只要能做到這些,公司的創新努力必定大有嶄獲。
10.發掘外部創新潛能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飛利浦的創新管理


1.70/30 法則 – 落實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研發策略
  a.研發中心每年須有 70% 提案,但是如果三年內無法將提案實現成商品,就停止研發
  b.將 30% 投入不確定的技術領域裡,讓研發人員可以揮灑創意,挑戰不可能的事情
2.成立創意設計團隊 – 涵蓋各個領域的菁英,扮演局外人的角色不進入產品設計和日常營運細節,要做的只是對於什麼是簡單,以及如何表達這種簡單
3.發展 New value signs toolbox 系統 – 資訊標準化,透過小卡片的形式,讓參與產品開發的人員可以持著小卡片當作溝通平台
4.建立人本資料庫 – 涵蓋每位消費者的背景、價值觀與生活細節等三大元素,設計中心利用此資料庫,設計出一套規範創意發想的工具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