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邏輯思考能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邏輯思考能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創新者需要的邏輯思考能力

    和信醫院的 黃達夫院長曾經說過一個鼻胃管的例子,曾經黃院長問醫師為什麼病人要插鼻胃管,結果得到的答案卻是,學校老師教的,問這些醫師為什麼 ? 居然沒有人答得出來,因此院長鼓勵大家要常常問為甚麼,不要老師說的都對,而失去思考的動力,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需要培養邏輯思考能力。
個人把創新分為三大階段,就是想得到、做得到、賣得好,而想得到的部分就是
需要找常常有idea的人,而做得到就是需要找實踐強的人,所以這之中的創新者也是需要培養邏輯思考能力,因此培養創新者的邏輯思考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所謂的「邏輯」是指根據和結論之間有著明確的脈絡關聯,而非憑空地將兩者硬湊在一起;而「邏輯思考」即是「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答案」的過程。管理大師大前研一也認為:「邏輯思考,是職場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此,個人整理出8個提升系統性邏輯思考技巧與方法,說明如下。

.邏輯金三角:
所謂邏輯金三角是指結論、資料與論據都在不矛盾且可接受的狀態。要讓位於頂點的主張內容正當化端賴佐證資料與論證,所以如果佐證資料或論證不可靠的話主張的內容就不會被認同。

.區分事實與推測
我們應該避免妄下判斷,所以應該謹慎觀察事實背後的真相,也就是依據事實思考。所謂的推測是指事實加上個人經驗,例如: 因為他有打領帶,所以他是個上班族,這是推測,但是事實是指他有打領帶。

./無、是/否的思考模式
所謂的有/無、是/否的思考模式,簡稱差異分析法。就是確立這兩者的差異之後,就能找出問題或原因,也就是比較改變前後之差異,而差異來自改變,因此只要能找到改變,就有機會找出問題。

.善用MECE讓資料彼此獨立全無遺漏
MECE為「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縮寫,意思是「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也就是在針對與問題相關的各種資訊進行分類時,做到各部份之間「彼此獨立」、各部分加總的整體「互無遺漏」。因為若有遺漏的話將會失去機會,如果重複就會徒然無功或引起混亂。哪麼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資料分析做到彼此獨立互無遺漏呢? 個人認為2*2矩陣分析與找出層別參數是最有快的方法。

.因果關聯圖
所謂關聯圖是當問題的因果關係複雜時,使用箭頭的進、出來將幾個問題點與其要因之間的複雜因果關係表示出來,並據以判定何者為問題點及原因。

.3 Legged 5 Why
5-why分析簡單的說就是反覆提出五次為什麼,它是一種垂直式思考,針對問題一層又一層地深入,5-why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定義問題與尋找根本原因。而所謂3-legged-5-why 分析工具,3-legged指的是Occurrence EscapeSystemic,說明如下:
   1.Occurrence :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
   2.Escape :為什麼問題在公司內沒有欄到而流向客戶端
   3.Systemic :為什麼系統允許這個問題發生?

所以3-legged-5-why 分析工具, 即是針對Occur root cause Escape root causeSystemic root cause分析問5why,總共會有15次的“Why”

七、8W4H
利用8W4H12個問項來描述問題、找出問題的原因,最後解決問題。
1. What:發生什麼問題?
2. When: 問題何時發生? 在過去的歷史紀錄,問題第一次發生是何時?
3. Who: 此問題是誰發現的? 影響那些單位?
4. Where: 問題在哪裡被發現的?
5. Why: 為什麼問題會發生?
6. How: 問題發生的頻率? 問題如何發生? 問題如何被解決?
7. How  impact: 問題的影響層面多廣?

.利用邏輯樹狀圖思考對策
邏輯樹狀圖就是由邏輯(Logic)所組成的樹(Tree),這是依照目的與手段,有系統地整理對策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利用邏輯樹狀圖來整理所握有的情報,只要能運用邏輯樹狀圖,即能有層次且有系統地整理所有情報。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提高邏輯思考有方法

提高“邏輯思考能力”的方法,最常用的大概就是以下三種——“多元思考法”、“邏輯思考法”、“創造性思考法”。

  一、以多元思考法提高思考能力

  所謂“多元思考法”,就是每件事情不要期待只有一種答案,而應多方面思考,創造複數的解決可能性。習慣多元思考法的人,不論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從不同角度與觀點分析,則即使再大的難題,也能找出解決辦法。

  那么,該如何培養多元思考能力?以下是三個不錯的辦法。

  1.提醒自己不可變成“被煮熟的青蛙”

  有個童話故事,主角是一只青蛙。這只青蛙不小心掉進火爐上的鍋子中,因為水溫20度,青蛙覺得很舒服。但慢慢的水溫提高,30度、40度漸漸升上去。然而,因為水溫變化緩慢,雖然覺得愈來愈熱,已經習慣了的青蛙卻懶得跳出來。結果,這只青蛙最後被煮熟了。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其實也有類似狀況。一旦適應了,即使環境惡化,也會認為“只要忍一忍就好”。久而久之感覺麻痹,等到問題嚴重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就已回天乏術。

  所以,工作出現警訊時,你必須嚴格提醒自己,絕對不可變成“被煮熟的青蛙”。

  2.從不同立場進行思考

  一般人其實都有相當固定的思考模式。但事情一固定,就會顧此失彼,失去多元創意的彈性。想要鍛煉多元思考能力的,拋棄過去習慣、換個角度重新思考,是最根本步驟。

  3.養成邊寫邊思考的習慣

  有好想法、好點子時隨時記錄下來,也是培養多元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只在腦袋中想像,思考容易偏差、窄化。寫下來則可讓自己更容易掌握整體圖象,發現缺點與不足之處。

  二.提高邏輯思考能力

  所謂“思考論理能力”,簡單講就是面對問題時不可一相情願地埋頭苦幹。至於具體的論理思考訓練法,則有三種——“由宏觀到微觀”、“MECE”、“邏輯樹狀圖”。

  三.提高創造思考能力

  點子不多、思考能力不強的人在企業界很容易被淘汰。如何提升自己的創造與思考能力呢?以下是三種不錯的做法。

  1.經常腦力激蕩
  2.點子一出來,就加以整理
  3.進行“重點化”與“分類”
                                              (Sources: 整理網站資料)

邏輯思考力

 「只要用背誦的方式得到解答,就不是思考,」他認為,從既有的知識庫尋找答案,不叫做思考力;當你不具備某項知識,但能夠從既有的知識中不斷去連結,最後得到答案才算數。 「過去在美國攻讀博士,老師上課像是在看邏輯推理小說,你永遠猜不出老師下一步要教什麼,」管康彥形容。只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法,學生永遠沒有思考力。先提供一個狀況,讓學生嘗試回答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自然就能培養思考力。換句話說,邏輯思考力要能夠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引導出解決方法,而不是用現有的方法解決問題。因此培養邏輯思考力,首先必須具備廣博的基礎知識,腦中沒有灌入足夠的知識前,是很難做到邏輯思考的。

 善於思考的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就開宗明義的說:「這是一個思考力決定成就的時代。」思考力為什麼這麼重要?不注重思考會導致什麼結果? 大前研一提及,自己過去就曾經因為沒有深刻了解到邏輯思考力的重要性而吃過悶虧。
 他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參加博士學位考試時,答案全對卻意外沒通過考試。教授告訴他原因說:「你的數字完全正確,但對於思考的過程,卻沒有明確的交代,這對一個工程師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他驚覺,日本考試考的是套上方程式後答案正不正確;美國考試則是測驗學生有沒有能力從零開始導出方程式。徹底領悟後,他便不厭其煩的進行各種實驗,最後成為班上第1個拿到博士學位的人。在MIT學會的邏輯思考,讓他一輩子受用,甚至考進了全球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
 
   大前研一指出,當世界經濟急劇變化,用先前的經濟原則來應對是完全不管用的,因此,企業人更需要的是邏輯思考的能力。「世界越是動盪,越需要經理人具有創新思維的能力,不可能再用過去幾10年的經驗來判斷,而這個解決問題的能力,依靠的就是邏輯思考」管康彥強調。他進一步解釋,動盪的定義指的是,環境會隨著時間快速變動,變動到甚至連遊戲規則都可以更改,遊戲規則更改代表過去的經驗已不適用,必須一切歸零重新來過。
「所有的管理,都是常識加上邏輯能力,」一名好主管除了具備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還能運用邏輯思考的能力,在堆積如山的資料中,看到全新的問題,而不是套用過往的經驗解決問題。同時必須擁有跨越時空思考的能力,擺脫過去成功經驗的迷思,回歸問題的根本點思考未來。 
 
   台灣年輕人可以說是「解題能力一流」,卻缺乏提出問題的思考力。反觀西方,由於比較早進入「提出問題」的階段,年輕人也比較容易發揮創意,提出新的構想。舉例來說,要求工程師解決一個MP3聲音品質、零件開關的問題,以台灣目前的生產技術,絕對難不倒他們,然而一旦要求工程師「構想」一個全新的MP3產品,他們常常會當場「傻掉」。
又譬如無線滑鼠的發明,最早一定是由某個善於思考的工程師先提出問題。「筆記型電腦已經有無線,為何我們做簡報時,滑鼠老是還要接一條線?」之後,老闆才會說「那麼請你去研究一個無線滑鼠吧!」產品的觀念便由此而生。 因此從思考力的角度來看,許多台灣企業從OEM、ODM要提升到品牌的層次,往往找不到人才,這就是問題所在。唯有不斷運用邏輯思考問題、找問題的人,才能不斷提出新構想。(sources: 整理網站資料)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