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新的一年,你要如何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

當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習慣性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當然效果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維,是從結果來思考最佳方法的思考模式。


習慣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

分享一個自己輔導企業的小故事。

有一家公司的人資部門最近幾年都有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提高新人面試人數與報到率』。

分析後發現
『新人面試人數』始終不足,僅需求數的1.3倍。
『新人報到率』也偏低,只有45%。

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人資部門的信心,也造成面試成本浪費,錄取後未報到須反覆面試,人力調度吃緊,加班時數攀高、生產產能受限,進而影響公司的業績。

這個問題,過去公司的人資部門,都是習慣性的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他們認為是外部就業市場結構變化,影響求職者任職意願,而他們最常實施的對策都是,花錢尋找好的招募管道與持續強化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他們還是習慣於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當然效果始終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得出來人資部門的無奈,即使你真心想解決問題,卻依然受到習慣做法的影響而無法順利解決,而且有些問題可能無法用常用的習慣方法來解決。





反向的思考方式:從結果到方法
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
先針對問題做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原因分析,最後根據原因來選擇最有效的達成方法。

因此我建議企業設立一個專案,採用方式一來解決如何『提高新人面試人數與報到率』。

深入問題分析發現,每一招募管道履歷數均未達需求數。報到率以『建教合作、離職回任』最高,其次為「親友介紹」。錄取後未報到原因,經過分析,發現未報到的新人都未接電話,因此無法知道原因,還有就是對方已經找到其他工作以及公司距離家裡比較遠。

問題分析後接著原因分析,而這個步驟的
原因發散是打破思維框架的重要關鍵。

經過原因分析後,我們有重大發現,
原來造成面試數偏低的真正原因是,
"工作與福利不具吸引力與不知道公司有缺人"。

造成報到率偏低的真正原因是,
"薪資不如預期、面試過程感受不佳與報到準備資料繁雜"。

這些的原因分析,讓大家真正了解到不要只靠直覺或經驗來分析,只有佐證資料才能說服別人。


接下來我們需要針對每一個真因來思考對策,
過去大家習慣,針對一個真因思考1~2對策,
而想出來的這些對策也都是過去所知道的對策,
沒有任何創新的作法,
但其實他們都很用力去想,就是想不出來。

我常說如果過去這些對策有效果,問題還會不能解決嗎?
就是因為過去這些做法有限,所以問題才會都沒有解決。

因此我要大家打破思維框架,針對每一個真因,思考5個對策以上,而且要運用創意的工具或技巧來協助你想出有創意的方案。


其中有一個對策的思考,就是運用標竿學習方法,
然後改良一下,這形成你的創意。
簡單的說,借用+改良=你的點子。

對策就是"強化招募廣告之工作說明",
我要大家去參考其他產業的招募廣告之工作說明,是否有些我們可以參考的,過程中我們重新盤點並分類列出各項福利,然後增加各組工作內容具體介紹。另外我們也針對"面談流程"與
"面試直接通知錄取與否的流程"等進行優化調整。。

對策實施後,
『新人面試人數』從需求數的1.3倍,大幅成長到5倍。『新人報到率』從只有45%,提高至80%。

而且這個創意根本都沒有花費任何成本。事後同仁都說,這麼簡單的創意,為什麼過去我們都沒有想到!!!

其實理由很簡單,就是大家都習慣過去的做法,不習慣反向的思考方法,因此只要跳出框架,其實要想出好的創意解決問題,真的不難。

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方式二:
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我常常在講授"創意思考"相關的企業內訓課程,
我都會丟一個問題問學員,

就是如果一個問題,要在1小時想出200個點子,
我要學員去思考哪些方法可以達成此目標?
大家的想法都是在公司裡找部門同仁來腦力激盪,
然後我問大家,
還有其它方法嗎?
還有其它方法嗎?
結果得到的答案都是,就這個方法,
也想不出其他方法。

從這個問題,就發現大家,
思維框架都圍繞在公司部門同仁。

因此大家都還是習慣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
而不是從從結果到方法的反向思考方式。

上面的任務是,
一個問題,要在1小時想出200個點子,
有哪些方法可以達成此目標?
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方法除了在公司裡找部門同仁來腦力激盪,當然還有幾個方法可以試試,例如:把部門同仁擴大到公司全部同仁、Facebook的社交功能、Line的社交功能、可以與萬人馬拉松活動合作收集點子、可以與萬人橫渡日月潭活動合作收集點子....等等。


想像一下,Facebook的社交功能點子,
如果你的Facebook有1800位朋友,
你把你的問題寫上去,然後增加一點誘因,
鼓勵Facebook的朋友寫下他的點子,
我相信要在短時間收集200個點子,
應該不難才是。

從這個例子發現,當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很習慣性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而不習慣用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有關可以激發新點子的文章:
受用一輩子突破思維框架的武功祕笈)


你要如何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


我們習慣性的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效果始終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維,是反向的思考方式,從結果來思考最佳方法的思考模式。

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 : 針對問題做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原因分析,最後根據原因來選擇最有效的達成方法。

方式二 : 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思考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面對新的一年,如果你想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不彷多多試試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然後多加練習,你也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進而幫助你在職場加分喔。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思考創新策略,沒有做情境規劃,會成功嗎?

從事兩岸企業創新講師這麼多年來,不管是授課還是輔導,我都會問學員下面幾個問題:

一、你希望 10 年後的公司是什麼樣子?
二、你覺得公司目前產品,10年後會變成怎樣?
三、你覺得公司目前開發的產品,市場的接受度如何?


這些都是公司必須回答的問題,雖然不好回答,但是這些議題還是要面對。因為在思考企業的創新策略,沒有思考上面類似的問題,策略會成功嗎?

如果用生活方面來思考,每個人也都應該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一、如果5 年後的台灣經濟比現在更加嚴重,現在的你會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二、如果5 年後的氣候異常比現在更加嚴重,現在的你會如何面對?

以上的問題,其實都可以用 "情境規劃"來解釋說明。


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

情境規劃最早用於軍事策略中,之後慢慢延伸至企業商業領域,為企業訂定中長期想像與計畫的預測規劃工具。情境規劃除了預測,也引導企業應變以迎接未來的不確定性,並積極的處理動態的未來情境,並針對不同的情境,規劃不同的措施。

情境是仔細思考過後,回答以下這兩個的答案:「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或「如果 … 的話,那情況會如何?」



情境規劃7大步驟

任何一個方法,只要是有步驟就容易學習,而且只要不斷學習,就能提升自己情境規劃的能力。以下就來說明情境規劃的7大步驟。


1.確定關鍵問題
就未來可能的不同情境發展,例如:人口結構的變化、能源的短缺、氣候的變化、人口老化、健康保健、城市化、糧食短缺...等等議題,探討他們,找出你認為的關鍵問題。
2.辨認環境裡的主要因素
情境規劃團隊則找出所有影響該議題的因素。包含當下與未來可能發生的,通常至少數十種。內部外部皆可,例如: 你在事物的邊緣所看到的甚麼? 你所尊重人士的意見與想法是甚麼? 大眾看法正在改變的跡象 ...等等。

3.辨認驅動力量
關鍵因素通常跟企業的本身與相關產業高度相關,但這些因素其實受到更廣泛的驅力影響,故企業仍需面對整體大環境的影響力。也就是,企業必須延伸到這些關鍵因素的源頭。

4.萃取不確定因素
接著要從因素與影響中挑出不確定的因素。例如氣候的變化、利率的變化、房價的變化、經濟成長或衰退的變化...等等。

5.發展情境主軸線
接著將建立情境主軸,情境主軸的建立如下:依重要性與不確定性給予排名,有兩個兩個基準,一個是"問題重要性的程度" ,另一個是"環繞在主要因素與趨勢的不確定性程度",此步驟的重點在於辨認出最重要與最不確定的2~3個主要因素,然後畫出2*2矩陣,總共會有四種情境。




6.建立與分析情境
根據情境主軸建立情境,發展情境的邏輯架構,情境添骨加肉。撰寫故事創造劇本,我們對每個主要因素與趨勢,應一視同仁不可偏袒,然後確定情境的意涵,並回到先前的關鍵問題,每個情境的意涵意味著甚麼 ?

就策略而言,這意味著甚麼? 

其中的機會,風險,與選擇是甚麼? 

我們應該深入每一種情境,並討論出因應對策。最後綜觀所有可能的情境,分析找出出現頻率最高,最能代表因應對策的大方針,這不外乎就是企業或國家或個人所應該採取的策略。

7.辨認領先指標
指標的意涵為各情境的差異點。我們應該看甚麼?聽甚麼?好讓它們告訴我們,那個情境正在出現或發展中? 因此必須時常推演各種情境,亦步亦趨地揭露不確定性和風險,並修正當下的策略。


思考創新策略,沒有做情境規劃,
會成功嗎?

每個人想的情境可能都不一樣,所以情境越多越好,這樣就會有許多的機會與挑戰。




有時候我會發現企業在制定策略時,習慣性從確定關鍵問題後,就思考公司的策略,最後往往成功機率不高。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規劃企業的創新策略時,應該做好情境規劃,然後再制定企業的策略,因為未來不確定性很高,所以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情境,思考相對應的作法

就策略或政策的制定而言,情境規劃是必要的先決條件,它告訴你可以到那裡,與如何到那裡,但是他不會告訴你應該到那裡 。


情境規劃如果是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以共同參與的方式來建構,對後續決策的制定與推動執行,將會帶來 極大的助益 。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受用一輩子突破思維框架的武功祕笈

2016年10月13日,在杭州•雲棲大會上,馬雲講了五個新,並且放言:這五個新將會衝擊很多的行業,今天我們先說了,不然20年後,你們又說,我們又破壞了你們。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當作危言聳聽的警示,而是當作改變自己的機遇。




這五個新分別是:

1.新零售:未來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這一說,也就是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
   只有這樣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2.新製造:過去製造講究規模化、標準化,但未來
   30年製造講究的是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
3.新金融:未來的新金融必須支持新的八二理論,
   也就是支持80%的中小企業、個性化企業
4.新技術:原來的機器吃的是電,以後的吃的會是
   數據
5.新資源:數據是人類第一次自己創造了能源,而
   且數據越用越值錢

真正衝擊傳統思想、傳統行業的是我們昨天的思想,是對未來的無知和不接受,所以我們要擔心的是對明天的恐懼和對昨天的依賴。世界的變化遠遠大於大家的想像,未來社會是翻天覆地的30年。


影響你創意思考力的限制因素是甚麼?

馬雲提到真正衝擊的是我們昨天的思想,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思考的思維框架。身為企業培訓講師的我,這幾年經常協助兩岸企業“創意思考的培訓課程”,在這個培訓課程中,我都會有一個題目讓小組練習,主題是: 影響你創意思考力的限制因素是甚麼?  




兩岸企業學員的答案,有明顯不同的分佈。

台灣企業學員的排名:
(1) 時間因素:時間不夠根本無法創新
(2) 組織制度:現有組織的框架限制、公司都以成本
     考量、現有的組織架構不利於創新、上層對於
     創新無共識、薪水太少
(3) 產業技術:產業的瓶頸、技術的瓶頸
(4) 固有的慣性思維: 教育限制、刺激太少、傳統
      思維模式、過去經驗框架
(5) 不想改變:不敢去追求一直妥協、怕出錯被貼
      標籤
(6) 其他方面: 沒有夢想、執行力弱

大陸企業學員的排名:
(1) 固有的慣性思維:習慣思維、傳統思維方式
(2) 知識不足:知識水平不夠、自身知識面不夠、
      知識範圍小
(3) 不想改變:性格關係不想改變、擔心創新會失敗
      所以希望維持現狀
(4) 組織制度:現有制度沒有平台與激勵措施
(5) 毅力:想去做但是沒有毅力、缺乏決心去創新
(6) 時間因素:沒有足夠時間去創新

台灣企業的學員,大部分認為,影響你創意思考力的限制因素,"時間不夠與組織制度"是前兩大的元凶。大陸企業的學員,大部分認為,"固有的慣性思維與知識不足"是前兩大的元凶。以上這些的分析,呈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排名。有時候也會聽到學員說,我的思維框架,都是被主管或組織限制的,但是有時候想想,如果萬事俱備,那你的價值何在? 所以前提是自己是否已經先準備好,等到公司開始要推動創新,你就會先上來了。





突破創新思維框架的公式
個人覺得創意有四大元素,分別為:態度、想像力、好奇心與熱情。想要突破創新思維框架有心法與工法,心法指的是思維,工法指的是方法工具

在心法上的技巧有2個,分別為:
(1) 須要把障礙排除:阻礙創造力的心智枷鎖,
      例如: 正確答案、遵守規定、要務實、嬉戲
      是不足取的、別傻了、犯錯是錯的、我沒有
      創造力
(2) 創意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在創意自信
      中,包含: 態度、想像力、好奇心與熱情

至於工法就是系統性創新的方法或是創意的工具,例如:心智圖、聯想法、六頂思考帽等等,如果你覺得你沒有創意4大元素怎麼辦? 我的建議,那就學工法,還是可以創新成功的。

因此我個人設計了一個創新思考與突破的公式,就是


創新思考與突破= 創意自信(態度/想像力/好奇心/熱情) + 方法論或工具+ PDCA -思維框架


突破創新思維框架的心法與工法
突破創新思維框架的心法與工法,心法就像是心靈雞湯,工法就像是雞精,這兩個法寶都很重要。

個人提出突破創新思維框架的十個心法:

(1) 創意的動機:例如:因為關心企業獲利、國家的
      經濟,所以需要創新
(2) 創意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大部分的創意是
      想出與眾不同比較難,通常點子你想得到,
      別人也想的到,所以一個問題要想出1000個
      點子
(3) 三不(不合法、不合理、不可能)都敢想: 與眾
     不同的idea,都來自3不都敢想
(4) 一個人從未犯錯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如果你的創新不會失敗,那就代表你的創新
      可能很普通
(5) 不管點子大或小,寫下你想到的任一個點子,
      記得好點子常常會靈光乍現,沒有寫下來,
      一下子就忘記了
(6) 從生活找創意,聯想到工作
(7) 你要不斷嘗試,才會找到方法
(8) 每個人都可以有創意貢獻
(9) 學習小朋友的好奇心
(10) 凡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沒有最好,只有
       更好

在創意思考的工法方面,我個人常用聯想法,例如你問周圍的朋友,在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上聽聞過的創新有哪些?不到幾分鐘,你就會聽到無人車、反折雨傘、穿戴式裝置、機器人、Uber、Airbnb、3D列印、雲端服務、Ubike、VR/AR、影像辨識停車場、支付寶、智慧住宅、環保運動衣、機器伴侶、線上直播、露營車變形、達文西手術、智慧電錶、雲端泡Coffee、人造雞蛋、懸浮飛天滑板、防震床、空拍機、無菜單料理、電動車、發熱衣…等等。如果今天你想解決一個問題,想像一下目前你想要出國,所攜帶的行李箱,有哪些問題? 例如: 行李箱還需要人來拉、行李箱不能充電、行李箱沒有智慧功能,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從剛剛列出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上聽聞過的創新來解決。所以日常就有創新,建議大家未來持續保持習慣,在生活中隨時觀摩"創新",進而突破你的思考框架。


因為關心,所以創新
最近改變產業內,都是產業外的公司,所以面對訊息萬變的環境,我們必須有全新的創新思維、突破框架的能力與工作方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成就光彩人生,無論處於何種情況,堅持努力向前行才是,改變是唯一的出口,只要不死人,沒甚麼大不了,向前行吧,無須顧慮太多。




    因為關心,所以需要不斷創新,
    迎難而上,方能有突破的動力,
    迎風而上,方能有新奇的世界,
    成功不是等待,而是創新與堅持。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創新文章: 從未來趨勢找到創新科技

最近剛好有一個創新議題的企業培訓,在培訓前去做了一次的課前對焦,目的是希望在企業培訓中,滿足企業與同仁的學習需求,在課前對焦中,發現由於企業長期都是做代工的,也就是客戶給我規格,企業就依照客戶的規格,然後把產品製作出來,這個觀念在過去時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目前的時代,如果企業還想要獲利,就必須改變這些思維,所以企業急需要轉型,並找到公司的第二曲線,而目前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從未來趨勢找到創新科技。

創新趨勢的搜尋與辨識


方法一:從大趨勢找到創新機會


甚麼是創新大趨勢呢 ? 大趨勢是一種影響深遠並伴隨著戲劇性衝擊的長期轉變過程,它被認為是形成未來市場的一個強有力的主要因素。






大趨勢有三個主要特徵

1. 時間的長度:大趨勢的觀察範圍通常橫跨數十個年代,最少也必須觀察到未來的5年~10年


2. 影響的範圍:大趨勢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包括了所有的人、事、物-政府,個人與他們的消費型態,以及企業與它們的經營策略。 


3. 衝擊的強度:大趨勢會導致社會所有子系統基本與多層面的轉變,他影響著政治,社會與經濟的所有層面


之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文章中描述影響未來商機的20個大趨勢,從這些大趨勢中,我發現有8個大趨勢跟創新科技有關,說明如下:


1. 個人主義達到一個新階段: 個人主義的全球化現象,人際關係型態的改變,從大眾市場到分眾市場以及自給自足與DIY的經濟型態


2. 交通運輸的新形態: 全球交通流量大增,交通流量增加的障礙,交通運輸設施的提昇與擴展以及新的駕駛科技出現


3. 數位的生活形態: 新媒體發現進入我們每天生活的途徑與方法數位生活型態的虛擬實境成為真實以及虛擬的商業世界


4. 無所不在的情報消息: 資訊革命持續進行、充斥周遭新的介面,新的面貌、人類神經科學的出現,人工智慧與機械人以及透明社會的監督與控制


5. 健康事業的蓬勃發展:對健康的日益重視,健康的生活型態改變,新的食材(有機食品,基因改良食品,新奇的食材)以及新的聚合市場(食物,醫藥與化妝品)


6. 商業的生態系統:開放的系統與網路,新的附加價值鏈(顧客的整合與競合關係),商業的網路混和應用以及新市場介面的快速增加


7. 氣候變遷與環境衝擊: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全球溫候的暖化,新興與發展國家環境問題日益惡化與清潔科技


8. 科技的聚合:資訊與奈米科技會是聚合的主要驅動力量,對許多應用的領域產生刺激(醫學、能源與材料科學)以及聚合科技,所謂的聚合科技即由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信息技術(Informational technology)及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聚合而成,其縮寫為NBIC


今天,大趨勢在許多大公司已成為攸關的策略議題,那企業應該如何善用大趨勢呢? 企業如何從大趨勢的發展得到有價值的啟發,端視企業如何將大趨勢中所蘊含的訊息轉換到她在未來的產品與市場的創新作為上。


方法一:往理想化的境界邁進來尋找與辨識


除了從大趨勢中找到創新科技之外,企業也可以從所有的科技系統都以不可逆轉的方式,往理想化的境界邁進來尋找與辨識。那甚麼是理想化呢?理想化的簡單概念,可以為未來與系統演化的思考,提供一套簡潔有力而又非常豐富的內涵架構。科技系統的演進並非隨機的,而是根據一個客觀的實際型態在逐步演進發展,例如: 燈泡的開關,早期是open or close,後來就變成用感應的,只要人進來就open ,人離開就變成close,這就是一種科技系統演進,我們可以從這些科技系統演進中,找到創新的科技。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提出2017年十大策略科技趨勢,包括人工智慧與先進機器學習、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區塊鏈和分散式總帳、數位科技平台等,並預期未來五年內將到達引爆點。而這些創新科技趨勢,有些都可以從之前提到的大趨勢與科技系統演進等的趨勢中,發現這些科技趨勢。


VR /AR改變我們的生活


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與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改變了人與人及人與軟體系統間的互動方式。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是以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出發的新互動技術。透過虛擬實境設備,我們可以將實際上並不存在現場的物件或景象,投影在指定的真實空間。透過AR擴增實境系統,技術人員讓程式懂得去識別放置於現場供來賓操作的紙本DM影像,並提供所有必要的環境設定,讓程式能夠對紙本DM的角度、遠近距離變化做出應對





David Cearley認為,到2021年前,消費性及商業性的沉浸式內容與應用程式將急遽演化,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功能將與數位網格結合,形成一個更加無縫的裝置系統,能為使用者管理資訊流向,使其成為極度個人化且相關性強的應用程式及服務。


那VR /AR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呢? 在醫學領域中,VR技術是醫療教育的新選擇,醫生戴上VR 眼鏡,就可以沉浸式體驗親自操刀的感覺,不但能全面瞭解手術的各個環節,還能從第一視角觀看手術的細節。透過VR直播手術過程,打破了傳統醫科教學的限制,新一波的醫療教育變革即將掀起。


在VR汽車應用選車的體驗中,奧迪和VR技術領頭公司Oculus合作推出了一項虛擬現實選車服務,客戶可以在任意經銷商處使用Oculus Rift瀏覽奧迪旗下所有車型,Oculus能夠為用戶帶來更為真實的模擬體驗。想像一下,我們可以通過它模擬坐在車裡的真實場景,並通過場景設置來瀏覽車型內部不同的皮革、顏色、裝飾以及車載娛樂系統。用戶還可以聆聽車內環境效果,甚至還能模擬車門聲以及車內聲音系統。另外VR汽車也可以應用模擬駕駛與試駕豪車,簡單來說,這就是相當於用VR玩賽車遊戲,將會給新手開車的人,帶來置身於城市街道中的真實體驗。


在AR汽車應用輔助維修中,寶馬推出了一款專用眼鏡,這款眼鏡能夠指導維修工進行車輛維修。通過寶馬車輛智能鑰匙中存儲的故障代碼,智能眼鏡就可以對車輛進行故障診斷並給出維修建議。維修工佩戴此眼鏡後,眼鏡會在維修工視野上疊加彩色的三維立體圖像指示維修工要施工的部位、需要使用的工具以及需要進行的維修操作。


未來三年比過去五十年重要


「未來三年比過去五十年重要。」七二%全球領先企業執行長下了結論,因為新的創新科技、線上消費者、產業融合,將帶動變革,顛覆商業模式,而明年是台灣企業的創新轉型的關鍵期,面對瞬時萬變的環境,我們必須有全新的工作態度與思維,產業被顛覆,任何行業都不再有安穩的工作,但是危機就是轉機,為了不要成為一代拳王,如何打造一個讓員工及主管創新的機制,才是未來最關鍵的管理議題。 不創新,就等死!台灣企業面對未來關鍵三年,誰能創新,誰就能存活下來。


延伸閱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