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全產品創新


經濟日報18日社論--落實張忠謀提出的「全產品創新」方向,全文如下: 

 近年我國經濟成長接近停滯,因此很多人都在思考對策。最近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小英教育基金會的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講座中,提出一個比研發創新更進一步的創值觀念,應是很值得企業努力的方向之一。我們若進一步分析這個方向的道理及其可能成功的因素,也可指出政府應該努力的重點。  
 
 張忠謀認為只有想法或點子並沒有什麼價值,點子必須實現為創新才有價值,而單一個創新的價值也可能不高,要把好多個創新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像iPhone就是這樣的例子。這種要多個創新結合在一起才有高價值的觀念,正確點出了我國不少廠商的困境。  

 由於高科技產品多已相當複雜,如果只在單一產品內做出一項創新,很難和市場上既有產品截然不同,因此必須和其他廠商在紅海市場中競爭,而不能得到一個由自己支配並可獲取高利潤的藍海市場。只有一項創新的產品仍須使用許多屬於別人的專利,不只成本高,有時甚至不被允許生產。我國不少廠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幫人代工或做ODM(委託設計生產),生產銷售甚至研發都受制於人,以致利潤偏低,發展前途受限。結合多種創新而發展出全新的或很不一樣的產品,可稱為「全產品創新」,是突破目前困境的好方向。  
 
 然而這卻不是件容易的事。結合數種創新以創造新價值和傳統上企業家結合多種生產要素以創立企業類似,都需要有好的眼光、整合能力,以及冒險精神。但結合創新比結合生產要素需要更多對技術和瞭解市場偏好的知識,也可能冒更大的風險及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更睿智的企業家。新技術或創新也不像一般生產要素那樣可依市價購買,而需自行創意或研發,或者設法向特定對象購買,因此企業規模若不夠大,也不容易同時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資金以完成多項必要的創新,取得必要的技術,以及排除他人所設立的障礙。  
 
 我國企業規模多不大,或者長期在代工模式下習慣只在生產鏈的一小段內創新,因此較缺少同時結合多種創新而做出很不一樣產品之能力。政府應針對前述全產品創新之利益及在我國做這種努力之困難,形塑更可促成全產品創新的環境。  

 政府引導企業走向全產品創新首要的態度是不要自作聰明,不要自以為能挑出幾個新產品而鼓勵企業投入。有潛力經由多種創新而創造市場的新產品在哪裡,通常只有很敏捷的企業家才嗅得到風向,政府官員很難有這種本事。因此政府提出的具體新產品方向其實多是外國已存在或發展中的產品,這種後知後覺的方向恰好是領先國家剛完成多項重大創新的領域,我們跟在後面追時不只不易做得更好,也很容易陷入人家已設好的專利障礙中。政府目前規劃中的各種新產業,都應依這種態度重新評估。  
 
 政府該做的是形塑人民更能從事全產品創新的環境,其中除了教育和人才等一般常談的創新環境,也要降低前述在我國從事全產品創新的障礙。很多企業和創新者一開始擁有的點子和創新很可能不足以形成高獨特性的產品,我們要有更好的技術服務和育成服務業,幫他們再添加更多必要的技術和創新。形成一個新產品所需要的智財或創新,可能屬於不同企業,我們要提供企業間更容易公平合作的法規制度及合作模式。政府對外招商不應只求投資金額或簽訂空泛的意向書,而要以協助本國企業取得必要的技術或市場為重點。資本市場也要以提供資金給全產品創新的創新者為重點,而非只求擴大市場而偏向提供資金給既有甚至外國的企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